中药仙灵脾性味归经及名家临床验案
2021-11-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中科医院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仙灵脾又叫刚前、淫羊藿、仙灵毗、放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等,仙灵脾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功效,仙灵脾有治疗阳痿遗精、虚冷不育、尿频失禁、肾虚喘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四肢不仁的作用,阴虚而相火易动者禁服仙灵脾。
性味辛甘,温。
①《别录》:"无毒。"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蜀本草》:"温。"
④《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微辛。"
归经入肝、肾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肾二经。"
②《纲目》:"手、足阳明,三焦,命门。"
③《本草经疏》:"入手厥阴,足少阴、厥阴。"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
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
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
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注意阴虚而相火易动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薯蓣为之使。"
②《日华子本草》:"紫芝为使。得酒良。"
③《本草经疏》:"虚阳易举,梦遗不止,便赤口干,强阳不痿并忌之。"
复方①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仙灵脾一斤,细锉,以生绢袋盛,于不津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以厚纸重重密封,不得通气,春夏三日,秋冬五日。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圣惠方》)
②治风走注疼痛,来往不定:仙灵牌一两,威灵仙一两,芎藭一两,桂心一两,苍耳子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一钱。(《圣惠方》仙灵脾散)
③治目昏生翳:仙灵脾、生王瓜(即小栝楼红色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茶下,日二服。(《圣济总录》)
④治牙疼:仙灵脾,不拘多少,为粗末,煎汤漱牙齿。(《奇效良方》固牙散)
各家论述①《纲目》:"淫羊藿,性温不寒,能益精气,真阳不足者宜之。"
②《本草经疏》:"淫羊藿,其气温而无毒。《本经》言寒者,误也。辛以润肾,甘温益阳气,故主阴痿绝阳,益气力,强志。茎中痛者,肝肾虚也,补益二经,痛自止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辛以润其燥,甘温益阳气以助其化,故利小便也。肝主筋,肾主骨,益肾肝则筋骨自坚矣。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温能通气行血,故主瘰疬赤痈,及下部有疮,洗出虫。"
③《本草述》:"淫羊藿,《本经》首主阴痿绝伤,《日华子》亦首言其疗男子绝阳,女子绝阴,则谓入命门、补真阳者是也。盖命门为肾中之真阳,即人身之元气也,其所谓绝阳绝阴,不本之元气,何以嘘之于既槁。所谓益气力,强志,并治冷气劳气,筋骨挛急等证,皆其助元气之故。至若茎中痛,小便不利,皆肝肾气虚所致,此味入肾而助元阳,即是补肾气,而肝肾固同一治也。老人昏耄,中年健忘,皆元阳衰败而不能上升者也。以是思功,功可知矣。须知此味以降为升,其升由于能降也。"
④《本草正义》:"淫羊藿,禀性辛温,专壮肾阳,故主阴痿,曰绝伤者,即阳事之绝伤也。茎中痛,亦肾脏之虚寒。利小便者,指老人及虚寒人之阳事不振,小便滴沥者言之,得其补助肾阳而小便自利,非湿热蕴结,水道赤涩者可比,读书慎勿误会。益气力、强志、坚筋骨,皆元阳振作之功,然虚寒者固其所宜,而阴精不充,真阳不固者,万不可为揠苗之助长也。消瘰疬、赤痈,盖亦因其温通气血,故能消化凝结。然疬疡之病,由于阴血不充,肝阳燔灼,而煎熬津液,凝结痰浊者为多,幸勿误读古书,反以助其烈焰。洗下部之疮,则辛燥能除湿热,亦犹蛇床子洗疮杀虫耳。《日华》主丈夫绝阳,女子绝阴,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则辛温之品,固不独益肾壮阳。并能通行经络,祛除风寒湿痹。但《日华》又谓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则未免誉之太过。而景岳且谓男子阳衰,女子阴衰之艰于子嗣者,皆宜服之,则偏信温补,其弊滋多,更非中正之道矣。石顽谓一味仙灵脾酒,为偏风不遂要药,按不遂之病有二因:一为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经络,或风寒湿热痹着之病,古人之所谓痹症是也,其来也缓;一为气血上冲,扰乱脑神经而忽失其运动之病,今之所谓中风,西医之所谓脑经病是也,其病也暴。仙灵脾酒,止可治风寒湿痹之不遂,并不能治气血两虚之不遂,而血冲脑经之不遂,更万万不可误用。"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麻痹症
取淫羊藿、桑寄生等量,制成每2毫升含生药各1克的注射液。急性期以肌肉注射为主,配合穴位注射。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连续20天。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肌肉注射。穴位注射按常规取穴,每穴注射1~2毫升,隔日1次,连续20天,休息半月再继续治疗。治疗各期小儿麻痹症共例,其中急性期患者34例,痊愈8例,基本痊愈16例,显着有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恢复期患者43例,痊愈21例,有效15例,进步5例,无效2例;后遗症期患者共例,痊愈及基本痊愈9例,显着有效及有效例,无效31例。据观察,本品对急性期及刚进入恢复期的病例疗效显著,恢复较快。对后遗症期也有一定效果,用药后患肢普遍有发热、有劲等感觉,有效病例可见肌肉逐渐恢复,患肢增粗;其中以一下肢麻痹者疗效较好,上肢麻痹及年龄较大者疗效较差。用药后除有口干现象外,未见其它副作用。
②治疗神经衰弱
㈠用3%淫羊蕾煎液游子透入法,每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少数患者另服镇静剂。观察例,痊愈22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46例,无效15例。疗程长者疗效较好;治疗后症状开始好转愈早,疗效愈好,而治疗15次病情仍无好转者,即使继续治疗,疗效亦不显著,且不巩固。少数病例治疗初期可出现轻度反应或症状暂时加重,但继续治疗即迅速消失。㈡用20%淫羊藿酊每次5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连续2~3月。治疗50例,约有80%患者治后症状消除或减轻。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但不适用于兴奋过程占优势或性欲亢进,及高血压患者。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
以单味淫羊藿丸观察余例,一疗程的有效率为74.6%,近期控制和显效率为22.1%。如配合矮地茶等组成复方治疗,疗效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单纯型的疗效优于喘息型,年龄大者疗效较差,但病程长短与疗效无明显关系;祛痰、镇咳作用较好,平喘较差;经治两个疗程者比一个疗程的近期控制和显效率有显著提高。观察中曾对经治一疗程的例进行随访,结果半年后的有效率为59.1%,较原来疗效下降26.1%。制剂及用法:取淫羊藿茎、叶(干品),以其总量的80%煎取浓汁,20%研粉,两者混合为丸。每日量相当于生药1两,两次分服。治疗中曾以相当于生药5钱和1.5两的剂量(一日量),分别对部分病例进行观察,结果疗效与日服1两者均基本相似。服药后部分病例有轻微反应,以口干、恶心为多见,其次为腹胀、头晕,一般可自行消失。
本文摘录《中药大辞典》
仙灵脾亦名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入肝肾二经,功擅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凡肾阳亏虚所致之阳事不举,小便淋沥,经脉挛急,风湿痹痛,老人昏眊,中年健忘诸证,用之恒有佳效。
朱师擅用此品,尝谓:“仙灵脾温而不燥,为燮理阴阳之佳品。”
其用大剂仙灵脾(20~30克)配合熟地、仙茅、鹿衔草,起顽痹之大症,取其温阳、逐风湿之功;
用仙灵脾配合丹参、合欢皮、炙甘草,治阳虚之心悸、怔仲,取心阳根于肾阳之意;
用仙灵脾配合高良姜、荔枝核,治多年之胃寒痛,取益火生土之意。
至于配合紫石英治妇女宫寒痛经、闭经、不孕;配合黄荆子、五味子、茯苓治水寒射肺之咳喘;配合茱萸、川芎治寒厥头痛;均能应手收效。爰举验案三则、藉见随证应用之一斑。
案
1
武××,女,46岁,教师。
子宫全切除术后半年,怯冷烘热阵作,四肢及眼睑肿胀,入暮尤甚,夜间躁扰不宁,难以入睡。全身乏力,二便尚调。舌质淡衬紫,苔薄白,脉细。
揣度脉证,乃手术后损伤冲任,阴阳失燮之候也。
治宜补益气血,燮理阴阳:
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炙黄芪30克,潞党参15克,云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紫丹参15克,生地黄12克,生牡蛎(打碎)20克,淮小麦30克,甘草5克,大枣6枚,10帖。
二诊:
夜寐较实,怯冷已除,惟烘热、肢肿未已,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泽兰、泽泻各10克,10帖。
药后神疲好转,烘热退,肿胀消,能操持家务。原方间服,10余帖后遂能上班工作。
按
冲任二脉起于胞中,根于先天。冲为精血钟聚之所,任为阴经之承任。奇脉之精血,阴中涵阳,浑然一体,一有亏损,则阴阳失却动态平衡,是以怯冷烘热诸症蜂起。患者因行
子宫全切除术,损伤冲任,故见证如斯。先生取仙灵脾、仙茅温润和阳,生地养阴,牡蛎潜降,庶几阴平阳秘,余药为补气养血之品。此方先后天并调,意在互相资生,阴阳相燮,气血兼补,故诸恙悉退矣。
案
2
潘××,女,40岁,会计。
年7月21日:经事淋漓,将及半载,迭进清营摄血之剂未效。诊得形体丰腴,头眩神疲,怯冷倍于常人,稍事活动,即感疲乏,腰酸气坠,漏下色红,时多时少。苔薄质胖,脉细,重按无力。
此形盛气衰,气不摄血之候。
治宜益气温阳,以固冲任:
仙灵脾12克,炙蜂房12克,炙黄芪15克,仙鹤草20克,淮山药20克,潞党参12克,煅乌贼骨15克,茜草炭10克,补骨脂12克,甘草5克,5~10帖。
二诊(年8月6日):
服上方13帖后,神疲较振,腰酸腹坠亦释,经事淋漓之量显著减少,每次数滴,日行数阵。苔薄腻,质淡胖衬紫,脉细。前法既合,毋庸更张。上方加炮姜炭3克,10帖,漏下遂断。
按
一般而论,崩证势急,漏下则连绵不断而势缓。但崩证不愈,可致漏下,漏下不愈,亦可崩败。凡暴崩宜补宜固,漏下宜清宜通,此为常法。此证因漏下半载,阴伤及阳,医者囿于常法,见血投凉,故尔无效。朱师见其形体丰腴,但怯冷乏力,断为形盛气衰之候,遂予益气温阳,固摄冲任,确是治本之图。其中仙灵脾配合炙蜂房益肾调冲,是先生独到之经验;茜草根配合乌贼骨,能行能止,无兜涩留瘀之弊。阴阳得以夑理,残瘀得以潜消,漏下自己。
案
3
李×,男,46岁,工人。
三年前罹黄疸之疾,经治已愈。近半年来因将息失宜,遂觉神疲异常,周身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时溏。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化,肝功不正常,肝大肋下3厘米,质Ⅲ度,并予活血化瘀之剂,药如归尾、赤芍、三棱、莪术、丹参、生山楂等,连服30余帖,更觉神疲不支。顷诊诸恙如前,面黄少华,舌质淡衬紫,苔薄白,脉弦细尺弱。
此肝肾阳虚,精血亏损之证;
宜益肾温阳,以治其本。
仙灵脾15克,仙茅15克,大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炙黄芪15克,怀山药30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鹿角霜12克,紫河车10克,10帖。
药后诸恙均减,精神渐振,仍予上方续进30余帖。嗣经复查肝功已复,肝在肋下1厘米,肝质Ⅱ度,续予师订之“复肝丸”,调治而愈。
按
对早期肝硬化的治疗,当区别虚实,不可妄行攻逐。证有“瘀”之表现,近世流行活血化瘀之治法,但若不审瘀之由来,扼守化瘀一法,未有不债事者。盖乙癸同源,肾精亏虚,肾阳不足,必然导致肝之气阳亦虚;肝气不足,则疏泄无力气虚则血涩不利,因而瘀阻;肝木不能疏土,势必影响中焦运化。这一恶性循环,均基因于下焦之虚乏。朱师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凡证属肾阳不足者,均以温肾培本为主,选用仙灵脾配合仙茅、熟地、山药、鹿角霜、紫河车等温润不燥,以填下焦,疔效历历可稽。
·本文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何绍奇朱步先等整理,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