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牙周正畸治疗中需要注意的牙周病学
2017-9-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正畸和牙周
正畸治疗中需要注意的
牙周病学方面的问题
成人正畸是,患者多患有牙周疾病,因此术者在治疗时,必须留意牙周组织在正畸力持续发挥作用时所出现的反应。
下文列举了「正畸治疗中需要注意的牙周病学方面的问题」,并逐一进行解说。
[正畸治疗中需要注意的牙周病学方面的问题]
middot;菌斑控制水平
middot;牙龈形态的变化
middot;牙龈炎症
middot;附着丧失
边缘龈萎缩
牙周袋增大
middot;咬合创伤
牙槽骨吸收
牙体松动
正畸过程中的菌斑控制水平
使用探诊值和有无出血等客观数据,加强患者的菌斑控制意识,尽可能每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洁牙。另外在选择矫治器时,不仅要考虑牙周组织的情况,还要注意预防龋齿,最好能选择便于控制菌斑的矫治器。
由舌侧托槽引发炎症的病例
▲图13
顺应患者的需求,为保持美观性而在腭侧佩戴了矫治器,但因很难控制菌斑而引发了牙龈炎。医院进行专业洁牙。
正畸过程中的牙龈炎以及牙龈形态的变化
牙龈形态发生变化是菌斑控制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必须早起发现因炎症而产生的牙龈发红、肿胀、出血等症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此外,错误的刷牙方式或咬合创伤、医源性因素等,也是牙龈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牙槽骨较薄、附着龈较少的Maynard分类Type4的部位中,经常会出现龈裂、龈缘突、牙龈萎缩等异常形态。
病例11
牙龈较薄,正畸治疗中发生了根面露出的病例
▲图14-1
▲图14-2,3
图14-1~3医院进行正畸治疗,下颌前牙区唇侧出现牙龈萎缩。图为牙龈剥离后的状态。唇侧根面露出非常明显。
▲图14-4
▲图14-5,6
图14-4~6在不施加正畸力的状态下,固定住从两侧采集来的结缔组织移植片,通过将龈瓣向牙冠侧移动的方式进行根面覆盖术。
▲图14-7
根面覆盖后4年的状态。
牙体向颊舌方向移动,结果变为了Maynard分类Type4的状态。如果此处因菌斑而引发了炎症,或是向此处施加了刷牙等行为带来的创伤,那么牙龈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去除正畸力并临时固定,使用软毛牙刷或漱口水控制炎症。此外,为了抑制牙龈进一步萎缩,必须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牙龈移植。
正畸过程中的附着丧失
[牙龈萎缩]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发生附着丧失的情况下,需去除正畸力并固定牙齿,针对原因采取对应措施。虽然牙龈萎缩,但也可以通过移植结缔组织的方式进行根面覆盖,但成功率并不是%。
因此,术者应尽可能在正畸治疗前,对正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
[牙周袋的增大]
正畸治疗过程中,需频繁地检查附着水平,如果附着水平的变化较大,则需要在检查的同时拍摄X光片,确认是否出现附着丧失及牙槽骨吸收的情况。
若牙周袋未深达牙槽骨,那么仅通过洁牙、根面平整就能改善;但是如果牙槽骨吸收的同时形成了骨下袋,那么就必须中断正畸治疗,进行牙周组织再生疗法或者牙周袋去除术等。
病例12
正畸治疗中发生附着丧失的病例
▲图15-1,2
图15-1在正畸专科医生处进行正畸治疗时发生了牙髓炎,经介绍来此处接受治疗。右下5颊侧存在约10mm的牙周袋。图片为初诊时的X光片。
图15-2根管治疗完成时。在X光透明区域较小,但探诊值依然很深。
▲图15-3,4
图15-3进行翻瓣术,以彻底清洁根面。根尖侧沉积着大量的牙结石。SC/RP后将龈瓣复位,等待组织愈合。
图15-4摘除矫治器后7个月,再生疗法术前的状态。
▲图15-5,6
图15-5进行再生疗法时的状态。与上一次处理时相比,颊侧的骨组织再生了约3mm。
图15-6GTR后约5周的时间,去除覆膜时的状态。
▲图15-7,8
图15-7初诊时,附着丧失程度以到达距CEJ10mm附近,但去除GTR膜后,发现新生组织以到达距CEJ3mm处的部位。
图15-8再生疗法后6个月的状态。附着龈较少。
▲图15-9,10
图15-9以增大附着龈为目的进行FGG,从而获得抵抗性较高的牙周组织。
图15-个月后,佩戴最终修复体时的状态。获得了充足的附着龈,口腔处于易清洁的状态,探诊值约为1mm。
▲图15-11
同时期的X光片。
咬合创伤
正畸治疗过程中,咬合关系会随牙齿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因此正畸治疗很容易引起咬合创伤。存在咬合创伤的牙齿会大幅松动,在牙周膜间隙扩大的同时,增加X光的透过性。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咬合,但由于无法过度调整天然牙的要和状态,所以可以使用咬合提升颌垫进行调整。
对青少年进行正畸治疗时,基本无需考虑咬合创伤的问题,但对成年患者,尤其是牙周疾病患病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必须频繁地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咬合创伤,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下文将对咬合创伤的两大主要症状——牙槽骨吸收和牙体松动进行解说。
[牙槽骨吸收]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确认患者是否存在牙槽骨吸收症状,而正畸治疗或咬合创伤中常见的牙槽骨吸收症状,并不一定是永久骨丧失。
术者可以通过探诊来鉴别暂时骨丧失和永久骨丧失。在正畸治疗时,如果纤维附着的位置与CEJ之间的距离(附着水平)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在牙体移动后会引发骨沉积问题。
不破坏纤维附着,是正畸治疗的重点之一。但是,在患者有牙槽骨吸收现象的情况下,与健全状态下的牙周组织相比,该状态下的牙周组织对菌斑及创伤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该部位进行菌斑控制时必须更加用心。
而且,在牙体移动后,需要花费9~12个月的时间稳定牙周组织,为了避免纤维附着丧失,应避免进行伴有骨外科处理的牙周外科治疗。
[牙体松动]
牙体松动程度急剧增加时必须格外注意。这种情况下,必须检查牙体松动的程度、原因及是否有附着丧失的情况。即便牙体松动程度增大的原因是咬合创伤,如果牙周组织不存在问题的话,就可以进行咬合调整。这种情况下,即便继续进行正畸治疗也无妨。
但是,如果牙体松动程度超过2度,或是牙周组织、牙髓组织出现问题,那么可以暂时固定牙体,带问题解决后再用较弱的正畸力进行正畸治疗。
病例13
正畸治疗中牙体松动程度增加,使用暂时固定的方式进行处理的病例
▲图16-1,2
图16-1预定通过正畸挺出阻生牙,并将其用作桥体的基牙。图为正畸治疗前的X光片。
图16-2正畸力过大,导致牙体从牙槽骨脱臼。
▲图16-3,4
图16-3去除正畸力,将牙齿固定在适当的位置。通过探诊可以确认没有出现附着丧失症状。
图16-4固定后约6个月,牙槽骨沉积。探针的前端距CEJ根尖侧1mm,且根尖侧1mm处为牙槽嵴。
广而告之KQ88口腔医学网侯建霞牙周(初中高级)线下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