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讲牙痛

2018-4-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牙痛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痛发作或加重,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

 

  手足阳明经脉分别入上下齿,中医学认为,凡虚火上炎,或胃火、风火循经上扰阳明,皆可致牙痛。牙痛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牙痛多因平素过食辛辣、饮酒。致使胃肠蕴热,胃火循经上扰,或风邪袭表,触发闭壅之阳明经气而致痛;虚证多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而引起。

 

  本病以牙齿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若症见压痛剧烈,如刺如钻,齿龈肿痛,遇冷则舒,心烦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者为胃火牙痛;伴有头痛,身热恶寒,咽痛,脉浮数者为风火牙痛;症见压痛隐隐,时轻时重,或日轻夜重,并伴有神疲体倦,咽干口淡,舌淡苔白,脉细数者为阴虚牙痛。

  

1.风火牙痛

  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用泻法。

处方:合谷、颊车、下关、外关、风池。

方义:合谷为远端取穴,可疏通阳明经络,并兼有祛风作用,为治疗牙痛的要穴;风池、外关疏散表邪;下关、颊车疏通足阳明经气血。

2.胃火牙痛

治法:清泻胃火。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用泻法。

处方: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劳宫。

方义:内庭清泻胃火;劳宫清泻心火。

3.阴虚牙痛

治法:滋阴降火。平补平泻法。

处方:合谷、太冲(平泻)、太溪(平补)、行间。

方义:太溪滋肾阴,制相火;肾阴亏虚,每致木火上升,故泻肝经荥穴行间,有滋水涵木之意;刺太冲泻肝火。

指压法:前三齿上牙痛取迎香、人中,下牙痛取承浆;后五齿上牙痛取下关、颧突凹陷处,下牙痛取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点、颊车、大迎。用力以指切压15~20分钟。

大迎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下颌角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的凹陷中取穴。

主治:口角斜、颊肿、齿痛等局部病症。

操作: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临床经验:①腮腺炎,配商阳、颊车;②习惯性下颌关节脱臼,配下关。

  

1.针刺治疗牙痛效果良好。但对蛀牙、化脓性牙髓炎引起的牙痛,虽然可缓解疼痛,但易反复,应结合牙科的相关治疗。

2.针灸对实火牙痛,尤其胃火牙痛有特效。在治疗时必须辨经论治,上牙取足阳明胃经穴,下牙痛则取手阳明大肠经穴,并配合局部用穴,以通调脉络。

3.牙痛应与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4.患者平常应注意口腔卫生。

例1:卜某,女,46岁,工人,年5月18日早晨来我院就诊,主诉,从昨晚10点多钟右上后牙开始疼痛,一夜没有入睡,并伴有发热。查体,右侧面颊明显肿大,右上第一磨牙颊侧牙龈红肿,叩痛明显。舌苔薄白,脉浮数。诊断:风火牙痛。治法:散风清热,疏通牙络。取穴:合谷,外关,风池。手法:选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以1.5寸毫针刺合谷、外关、风池,用泻法,强刺激,留针10分钟。结果:进针后,患者明显感觉疼痛减轻,当天晚上即可入睡。每天1次,共针3次治愈。1周后复查未见复发。

  例2:朱某,男,65岁,干部,主诉右上后牙隐隐作痛,缠绵不愈,时作时止1个月余,咀嚼时加重,食欲缺乏。查,右上磨牙Ⅱ度松动,牙龈萎缩,叩痛。舌诊,舌苔粗黄,脉细数无力。诊断:肾虚虚火牙痛。治法:滋阴泻火,疏通气血。取穴:太溪,行间,合谷,下关,颊车。手法:选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以1.5寸毫针刺太溪用弱刺激,其余穴均用强刺激,留针10分钟。结果:约10分钟后,患者感觉牙齿疼痛减轻,每天1次,共针4次而愈。

扫描







































白癜风医院那里比较好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mlpd.com/ysyzz/7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