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赴约,无悔青春巴彦托海镇支教活动
2022-2-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青年当有志
立志在四方
祖国需要处
皆是我故乡
逐光依旧,志愿北疆
以青春之名挥洒梦与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逐光队10名同学在共青团鄂温克族自治旗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首都师大师资优势,于7月12日起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入户支教任务。团队结合蒙文班、汉文班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支教队员们进行了合理分组,队员们文、理搭配,两人一组进行支教,如风中的蒲公英一样奔向不同的学生家,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光。支教队员们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展现着新时代首师人的责任与担当。
书山有路勤为径
1
李恩惠同学:“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7月13日和14日,黄欣然和袁彪到李恩惠家入户支教。李恩惠同学目前就读于鄂温克中学七年级蒙授班,接近期末由于意外左腿受伤,躺卧在家养伤,导致课程学习知识有所欠缺。根据学生的需求,支教队员黄欣然为李恩惠补习数学,袁彪为李恩惠补习语文,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了一些建议。
在李恩惠同学入户支教活动结束后,黄欣然谈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知道我们的支教是有意义的,我们给孩子的心灵播种了一颗发芽的种子,它正慢慢破土而出,向阳而生!”对于此次入户支教活动,李恩惠同学表示“与黄老师和袁老师一起学习的两天很开心,也有很多收获。老师们教了我很多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用简单的方法教了我许多知识。很多过去不会的题都学会了!也懂得了学习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虽然我双语转化不太顺畅,但老师们一心一意地给我讲解。即使不太懂老师们也会讲解。也跟我说了很多次。直到我懂为止。很感谢老师们!”
另外,我们的活动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肯定和感谢!
学海无涯苦作舟
2
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姑娘——乌伊汗
7月15日,鲁雨晴和王晓菲到学生乌伊汗家进行入户支教。乌伊汗是一个热情的蒙古族女孩,目前就读于鄂温克中学七年级蒙授班。在交流过程中,支教队员了解到乌伊汗可以用蒙语和汉语侃侃而谈,但对英语学习有些焦虑,因此支教队员们着重向她讲授了英语学习的方式方法,从单词的背诵方法到音标的发音规则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在学习过程中,乌伊汗同学一直怀揣着对学习的热情。
“支教活动不是一个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向学生传达学习理念、方法和经验的同时,发现自身知识盲区,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海洋的双向提升过程。我们向他们分享祖国大地之美好,他们向我们介绍当地那达慕、敖包相会等民族节日,民俗及蒙语,言语举止间透着草原人民的无限热情与友好,五彩民族风情悄然绽放,感慨于民族之团结,文化之魅力。”支教队员鲁雨晴感慨道。
好好学习
3
乌日汗:“我就像是在迷宫中走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出路”
7月16日,鲁雨晴和王玉华前往学生乌日汉家进行入户支教。乌日汗是鄂温克中学蒙文班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学习非常认真。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在学习上更多的是依靠她自己。通过对乌日汉试卷分析,支教队员发现她的学习弱点,并进行归类。从数学几何与动点、语文阅读理解、英语语法与词汇记忆几方面展开针对性辅导。
支教队员王玉华和鲁雨晴对此次支教活动颇有感受,她们讲到“支教二字只有在经历过才懂得其含义。满载一腔热血,把自己的知识、理念教给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孩子,换来的不仅是满足感,还能获得来自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与感谢。支教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很充实、也很有收获,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更多支教生活中来。”
“我就像是在迷宫中走了好久终于找到了路,谢谢你们”,乌日汉在支教活动结束后向老师发来这样一条消息。
双向奔赴,必有回响。支教队员们倾情相助,孩子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感谢与不舍……
逐光依旧,我们也会继续以青春之名在北疆绽放绚丽之花。
逐光
支教
文案:黄欣然、袁彪、田然
鲁雨晴、王晓菲
排版:胡舒宁、王玉华
校对:赖珍、袁彪
审核:袁英华、徐晓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