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腱鞘炎
2017-3-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小针刀治疗中好转反应例报道
小针刀治疗腱鞘炎、滑囊炎、韧带劳损的局部病症,不会出现好转反应。而对于一些慢性软组织劳损卡压神经血管的病症和内脏功能障碍性病症,一般在小针刀治疗后,都会出现轻重不一的好转反应。
施洪君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中心卫生院义乌
关键词神经卡压综合征小针刀疗法好转反应
小针刀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随着脊柱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J,小针刀疗法应用更广泛,已
成为一些难治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笔者自年以来,行小针刀(神经卡压处手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神经衰弱、慢性胃炎肠炎、慢性前列腺炎等,出现好转反应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例中男62例,女66例,年龄15~75岁,病程6个月~18年;患周围神经卡因综合征83例,患内脏功能障碍性病变45例;好转反应出现于小针刀治疗1—10次后,好转反应持续时间,一般2~3天,最长4周;好转反应程度,一般尚能忍受,严重者可出现腹胀、腹泻、尿痛、行走不利、疼痛难忍等症状。
1.2诊断标准参照《脊柱相关疾病表》,各个神经节段受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引起的病症。小针刀治疗后原来症状曾一度减轻甚至消失,继续治疗症状又加重,局部出现一些从未有过的不适症状;根据病史,结合症状和体征,排除其他疾病和小针刀治疗的反应。
2治疗方法出现好转反应,轻者不必处理,严重者给予对症
治疗;并继续行小针刀治疗原患疾病,必要时增加小针刀治疗次数,缩短两次间治疗的间隔时间;好转反应消失后,继续行小针刀治疗原患病症。
3治疗效果
例中好转反应均全部消失(%);原患疾病痊愈例(93.8%),好转8例(6.2%),总有效率%。
4讨论
慢性神经血管功能性障碍疾病,在小针刀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好转反应,在传统医学上称之为“瞑眩反应”、“退病现象”等,就像皮肤上受外伤在痊愈时会出现瘙痒的现象一样。
小针刀治疗腱鞘炎、滑囊炎、韧带劳损的局部病症,不会出现好转反应。而对于一些慢性软组织劳损卡压神经血管的病症和内脏功能障碍性病症,一般在小针刀治疗后,都会出现轻重不一的好转反应。
好转反应因人而异,并非每一个小针刀治疗者都会发生。没有出现好转反应的患者,并不表示小针刀治疗的效果不好,因为不同的体质和病症会有不同的反应。一般病情较轻的患者好转反应不明显。
好转反应的发生是因为慢性软组织积累性劳损,组织粘连、增生,刺激或卡压神经,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性病症(潜在性和发作性)。慢性软组织积累性劳损(无菌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增生;经过小针刀治疗后,增生性病变向渗出性病变和变质性病变转归,最终恢复正常的组织结构。而渗出性病变导致组织更加肿胀,压迫、牵引感觉神经末梢以及炎性介质(5-TH、激肽等)刺激局部组织使疼痛加重[2】。慢性软组织增生性病变刺激或卡压每一个神经节段,可引起诸多(潜在性和发作性)病症;经过小针刀治疗后,局部软组织病理的转归,激发了潜在(亚健康)病症的发作,而发作性症状更加严重。故好转反应正是增生性病变向渗出性病变转化的标志,也是疾病走向痊愈的前兆,体现了小针刀疗法所特有的整体治疗作用。
小针刀(神经卡压处手术)治疗中出现的好转反应,迄今未见报道,往往容易忽视。
参考文献
1王立东.脊柱相关疾病表.脊柱与健康,,1:30
2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12-13,17,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
吴金医院杭州309
关键词化脓灸临床应用案例介绍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化脓灸治疗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现撷其一二,介绍如下。
1病例资料
1.1痛风性关节炎张某,男,57岁,年l1月3日初诊。右侧第一跖趾关节肿痛2天,入夜尤著,无法行走。西医检查确诊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近半年来已发作3次,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缓解。自确诊后一直服用别嘌醇片。
患者平素身体健壮,但右第一跖趾关节部皮毛呈暗赤状,局部明显肿胀。根据体形肥胖、关节肿痛等特征,符合中医“热痹”、“历节风”范畴,病机系痰湿瘀浊留滞关节经络,日久成痹。治疗方法:取足三里(左)、局部阿是穴(压痛最明显点),常规消毒下施以小艾炷化脓灸各七壮。灸毕贴敷自制传统薄贴膏药,1日1换,如脓液多时,应及时更换,一般贴敷3O一45天即灸疮结痂脱落为度。灸疮养护过程中宜穿宽松布鞋为宜,并嘱停服别嘌醇及戒烟限酒。通过以上治疗,随访3年其关节肿痛未见复发。
按:痛风性关节炎其病机不外乎痰、湿、瘀、浊四个字,因此,健脾利湿、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是其总治则。而取足三里健脾以治本,升清降浊;局部阿是穴则直接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另外,化脓灸法也符合临床上对待慢性病以缓图之原则。但笔者从大量病例实践中得出,痛风性关节炎早期及关节受累单一者疗效显著,而多关节受累及病程久长者疗效相应较差。
1.2下肢丹毒吴某,男,62岁,年12月6日初诊。左小腿煅红肿痛,反复发作已2年。患者2年前开始左小腿红肿热痛、步行不利,同时伴恶寒发热,西医诊断为慢性丹毒。一般3—6个月发作1次,就诊时已急性发作5次,每次需用抗菌素治疗。初诊时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证属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痈。取足三里(右)、三阴交(右),灸法及灸后处理同上。同时吞服全蝎末1g,炮山甲末1.5g,1天1次,连服7天。经上述治疗,随访2年未见复发。
化脓灸取足三里、三阴交二穴,具有健脾利湿、活血解毒之效;临床上取对侧穴位,则依照左病右取之原则。
1.3慢性牙髓炎吴某,男,45岁,年3月21日初诊。牙龈肿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已6月余,冷热等刺激疼痛加剧,咀嚼功能受限。口腔科检查确诊为+牙随炎,需穿刺引流等治疗。因惧怕而要UI
求采取中西药物治疗,但效果不著。遂来我科就诊。初诊时,脉弦,苔薄黄。证属阳明积热、循经上扰。治宜清热解毒。取手三里(左),灸法及善后处理同上。局部脸颊部痛点配合刺络放血,1天1次,共7次。经上述治疗1周后,牙痛开始缓解,约20天后疼痛明显减轻,诸症渐渐消失而告愈。随访至今无复发。
按:手三里是阳明大肠经要穴,而大肠经贯颊入齿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故灸取手三里具有清化阳明积热作用而获效。
1.4支气管哮喘徐某,女,55岁,年7月16日初诊。哮喘反复发作已6年。儿时曾有哮喘史,但病情较轻,近几年来逐渐加重,动则气喘,症状明显时带有哮鸣音、喘息气急以致不能平卧。平素患者稍遇风寒外邪袭扰,迅即引发哮喘。发作时每需用氨茶碱、地塞米松、抗生素等静脉滴注才能缓解,近2年每年住院次数频繁。生化检测餐后血糖略高。收缩压约—mmHg。中药调理及冬病夏治伏贴加穴位注射连续3年效果均不显。
患者肥胖、面色眦白、唇色偏紫、脉弦滑、舌苔白腻、舌胖嫩边有齿痕、舌下络脉瘀紫。证属肺肾两虚,宿痰伏肺。治宜补益肺肾、化痰去瘀。取大推、天突、肺俞(右)、关元、足三里(右)常规消毒下施以小艾炷化脓灸各七壮。灸法及善后处理同上。治疗时间为每年头伏,选择晴好天气为宜。
第2年取膏肓(双侧)、膻中、足三里(左);第3年取手三里(双侧)、气海、三阴交(双侧),灸法及善后处理均同上。经过3年连续灸治,诸症基本消失,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本例患者久病不愈证属中医“虚喘”范畴。另一特征是肾阳虚尤为显著,可能与久用地塞米松等激素有关。故抓住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取用了大推、膏肓、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三阴交诸穴已被历年医家公认的扶正固本要穴,然后病虽多虚,亦多兼夹痰瘀多邪,故扶正同时配伍祛邪穴位,如斯方能标本兼顾获收佳效。
2体会古代医家十分强调灸疮的形成,如《针灸易学》
中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又如《针灸资生经》所言:“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皆指出了灸疮的溃发对机体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尤其对虚实夹杂之疑难杂症能否形成“灸疮”,乃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临床上取穴力求精而少,同时须重视循经取穴,这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古人强调灸后调摄,这在《千金方》、《外治秘要》、《针灸资生经》等诸多医学专著中都有详尽记载。主要包括慎起居,调情志,施灸后、灸疮形成及灸疮收口各个阶段的饮食宜忌等方面,这都是值得借鉴的。另外,灸柱的大小、灸之生熟虽有定数,但仍应根据病情灵活运用。一般而言,疤痕炎临床应用所涉及的诸多疾病中,往往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即虚实夹杂之证居多。因此,化脓灸本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兼补虚泻实之功效。对于糖尿病患者、疤痕体质和贴敷传统膏药及胶布之类皮肤过敏反应严重者均应慎用。
自拟活血消肿止痛方
熏洗治疗踝关节损伤
宣晓国王兴中
医院诸暨
关键词踝关节损伤活血消肿止痛熏洗疗法
近5年来,我们用“自拟活血消肿止痛方”熏洗治疗踝关节损伤中后期患者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例踝关节损伤均有受伤部位疼痛和肿胀。随机分治疗组例,男ll2例,女48例,年龄16—
65岁,平均4O.5岁,病程2周一6个月;对照组7O例,性别、年龄及病程与治疗组基本相似。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单纯采用“活血消肿止痛方”,在药液温热时浸洗患足踝部,1天1剂,每剂煎出量为ml,1天浸泡2次,每次浸泡20min,2周为1个疗程,一般使用2个疗程。“活血消肿止痛方”:宽筋藤、当归、川芎各50g,红花20g,刘寄奴、丹参、姜黄各50g,山奈10g,忍冬藤50g,地龙20g,桃仁50g,川椒10g,地鳖虫20g。对照组口服三七胶囊及扶他林片,常规剂量,服用2周为1个疗程,一般使用2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显效:踝关节肿胀、疼痛消失,
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好转: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明显好转;无效:踝关节肿胀、疼痛及功能活动无明显变化。
3.2结果治疗组例中显效例,有效5O例,无效1O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7O例中显效12例,有效5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6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讨论
踝关节的损伤不管是骨的损伤还是韧带的损伤,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是常见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疼痛是创伤血肿及炎症所致的气滞血瘀,脉络不通;he胀是脉络损伤,气滞血瘀,血不归经,血溢脉外而形成的血肿和局部的气滞血瘀,流通受阻,运化失司,水湿停留而产生的水肿。由于局部的肿胀疼痛,从而导致踝关节的功能障碍。按辨证施治的原则,理气活血、通络是治疗的根本。“消肿生肌方”由当归、川芎、红花、丹参、姜黄、刘寄奴、地鳖虫、地龙、宽筋藤、忍冬藤、川椒、山奈组成,诸药配伍,共具有理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另外,煎汤待温时浸泡局部,亦能取其热效应,药汁渗透,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组织水肿,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消除炎症反应,使局部气血通利,肿胀、
疼痛迅速改善。
参考文献
1陆宸照,周泰仁.踝关节损伤和治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文献版社,.—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医院联合办学小针刀解剖进修班,精彩资讯请戳阅读原文
白癜风哪里看的好白癜风的饮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