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腔内麻醉治疗牙髓炎方法
2016-11-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新朋友点上方蓝字“口腔之家”快速 1临床资料 本组例(颗牙)均诊断为闭锁性牙髓炎,髓腔未开放。其中前牙颗,后牙颗;年龄最大62岁,最小17岁。
2治疗方法 先用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或浸润麻醉。在麻醉显效后,用球钻去除洞壁腐质,在估计的髓室顶处换用#裂钻,快速开髓;用牙科5#注射弯针插入穿髓孔,尽量向根尖方向深入(后牙应向多个方向深入),在弯针头周围紧密填塞棉球,缓慢推入2%的普鲁卡因肾上腺素0.1—0.3ml后拔针,稍后用球钻继续扩大穿髓孔至完整揭盖,进行拔髓、备根处理,即时或封药一周后根充。对一些根管内渗出液多且叩痛明显者可适当开放2、3天后封药。
3治疗效果 本组例,颗牙经上述治疗,随访3个月,根据病人接受治疗时的感觉及症状等将其分三类:Ⅰ类-疗效显著,开髓、拔髓时不觉疼痛;Ⅱ类-疗效尚可,拔髓时稍有疼痛,完全能忍受;Ⅲ类-无效果,勉强开髓后不能接受髓腔内注射麻醉,或注射药物后仍有疼痛,不能完成备根。结果总有效例数达颗牙,有效率达到91.6%。
4讨论 1.牙髓炎的主要症状是疼痛。以往医生并不十分在乎病人的感受而强行操作,导致病人形成一个“看牙必痛”的错误观念。作为现代牙科医生应该认识到:无痛操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患者的权益,也是医务人员人道主义和职业道德的体现。牙科治疗应更加注重维护患者利益(包括无痛操作和保存牙齿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要把用局部麻醉的方法减轻疼痛作为治疗的常规,使牙体疾患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2.传统牙髓炎的治疗多采用亚砷酸[2]失活牙髓。其化学特性,使得临床较难掌握封药时间及剂量,易致失活不全或化学性根尖周炎,邻面或根部封药如泄漏将引起龈坏死。由砷剂引发的并发症屡见不鲜。封砷还存在复诊次数多且封药疼痛明显的问题。
3.采用2%利多卡因局麻下开髓,结合髓腔内注射麻醉,再行备根手术的方法较适用于急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病例。单独用阻滞或浸润麻醉,因牙髓炎的牙髓细胞充血、水肿,药物渗透差,麻醉效果不明显,病人常无法忍受开髓后的进一步治疗。髓腔内注射麻醉剂,可将麻药直接注入髓腔,由于麻药压力和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共同作用,更加强了镇痛效果,并能使牙髓出血减少,保证视野清晰。在例患牙治疗过程中,病人总体感觉良好,有效率达到91.6%。由于药物只局部注入髓腔内,对全身并无明显不良影响,故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样适用。在无痛的基础上,病人消除了恐惧与不安。术者即可顺利施行拔髓手术。本法对急性症状明显者,因及时去除了病变牙髓并开放引流可明显缓解症状。而经过对前、后牙髓腔内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后发现,该方法更加适用于前牙。因为前牙属单根管牙,牙髓粗壮,髓腔较通畅,易于麻药渗透。但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因露髓点过大,不易加压注射麻药至髓深部,故效果不明显。
4.操作时要特别注意持针、推药的手法和力量,使麻醉起效但又不致过分疼痛。其次要把握好拔髓针及扩大针探入深度,以免在麻醉状态下损伤根尖周组织。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问题。如使用传统的注射器械和麻醉剂注射,部分病人反映注射时疼痛和注射后镇痛不止,部分病人不能配合而改用封砷方法。
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北京中科医院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