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馆藏金银器下
2021-1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到了唐朝,金银器的生产空前发展,工艺水平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到了明清时期,金银器的工艺依然精湛,其型制延续了唐宋制器的特点。民国时,金银器工艺走向衰落。历史上两次金银器的制作高峰出现在唐清两朝,这与两个王朝经济上的盛世是分不开的。
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府庄东北出土
名称:狮纹金花银盘
年代:唐
尺寸:高6.7厘米、口径40厘米
说明:银盘作葵瓣形,下面附有浇铸的卷叶形三足,盘中饰一回头嘶吼的狮子,宽边沿,盘缘饰牡丹花纹,正是盛唐时期金花银盘所具有的特征。
唐代书籍中已有“金花银盘”的名称,指饰有镏金花纹的银盘。由于受到中亚、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后期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时期,金银器已十分流行,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江南地区制造金花银器的手工业亦相当发达。在唐代,金银器的加工普遍使用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还使用了手摇脚踩的简单车床,可见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技术相当精湛。
唐代银盘发现甚多,其中带足者有10件之多,多数是三足,少数为四足,保存完好的都是卷曲式的足。如河北宽城出土的鹿纹菱花形银盘、日本正仓院藏鹿纹葵花形银盘、折枝花菱花形银盘、内蒙古昭盟摩羯纹葵花形银盘等。唐墓壁画中也有大量金银器物的形象,房龄大长公主墓前室壁画中就描绘了两个卷足盘,一个为五足圆盘,另一个是四足多曲盘,而这种样式无疑取材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器物。
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它主要产于非洲和西亚。唐代之前虽有狮子从西域进贡,但由于路途遥远,到达中原很不容易,而且这种猛兽不易豢养,一般很难见到。隋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安宁,西域商人往来不绝,西域国家向唐代皇家进贡狮子的也更多了。从中国的古代文献里,可常常看到西域国家向中国献狮子的记载,贞观九年(公元年)康国贡献了一头狮子,太宗命虞世南做《狮子赋》赞誉,其中不仅介绍了狮子运来途中的艰险,也具体描绘了狮子的外貌和威猛,“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其他一些进贡的狮子来自吐火罗、米国、波斯以及大食国等。
唐代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工匠们融会贯通,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将外域纹样与传统纹样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使得金银器装饰纹样、器型及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名称:鎏金双雁银钗
年代:唐
尺寸:长18厘米
说明:钗股并拢,通体扁平,钗首银鎏金镂雕“双雁逐飞”图案,鸿雁与沙岗之间以云气纹饰连缀。雕饰优美,构思巧妙。钗股为铜制,与钗首自然连结,密合如一。
年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出土
名称:环柄银杯
年代:唐
尺寸:高6.3厘米、口径7厘米
说明:杯为饮器,唐杯式样很多,其中的高足杯专用于饮酒。唐前期还流行小圈足的、单环柄的、多瓣或多棱式的金银杯等专用酒具,器形明显受到中亚饮酒用具的影响。当时还出现了一些仿金银器的环柄瓷杯,亦为酒具,有的杯底还以专用的酒台子相承。酒杯与酒台的关系,类似茶托与茶盏,可见在专用茶具、酒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窑藏出土
名称:带盖银药盒
年代:唐
尺寸:高2.9厘米、口径4.3厘米
说明:药盒经锤揲成型,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均刻有花纹,盒盖中心透雕四瓣花形。
唐代盛行将炼丹原料盛放在金银器中,认为会染上金银之气,能巩固和提高药效,《金华冲碧丹经密旨》中有“用足色黄金十一两,作匾盒子盛”丹药的记载。唐代也有将一些装有名贵成药、香药或化妆品的金银盒赏赐给臣僚的记载,王建《宫词一百首》:“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一一傍边书敕字,中官送与大臣家。”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盒共计28个,有大小金盒、素面大小银盒、刻花涂金银盒等。在较大的素面银盒中,发现有紫晶、白晶、琥珀、光明砂、光明碎砂、金粉等。有的盒盖内有墨书题字,注明物品的名称和重量。
何家村窖藏还出土一件银石榴罐,被认为是唐代炼丹的器物。中国炼丹术的发明,较世界任何国家皆早。炼丹有两大流派,其中一派是将自身的精、气、神加以聚炼,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这叫做炼内丹;其二,是用丹砂炼黄金,黄金成,即可作“长生不老”之药,又可制成器皿而延年益寿,这叫做炼仙丹。唐代帝王迷信丹药,宪、穆、敬、武、宣等几位皇帝均因服用丹药而致死。炼丹时,对各类原料进行浸取、蒸馏、蒸发、烧灼、升华、结晶、水溶、沙溶等操作,一般炼丹家多使用陶瓷制品,但在贵族、大吏之家则多使用金银制品。质地厚重的银石榴罐以及银药盒,很可能就是当时炼丹及盛放药剂的重要工具。
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名称:狮纹金花银盘
年代:唐
尺寸:通高18.5厘米、口径19.3厘米
说明:煎药用具
此银锅为宽沿敞口圆底、锤击成型,通体光素。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双耳护手银锅1个,提梁银锅4个,有的与内底墨书“一斤二两半”。在唐代有关医药的书籍中多次谈到煎药需用银锅、银铫等银器。如无银器。也可用铜器或瓷器,但银锅等银器应为煎药的首选之列。此外,在炼丹方面也有用银锅之类器皿的记载。
年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出土
名称:东罗马金币
年代:唐
尺寸:直径2.1厘米、重4.4克
说明:金币正面是国王正面半身像,铭文由王像右手侧开始,意为“我们的主上查斯丁二世,永恒的皇帝”。背面为一着盔甲的女神像,其座下的铭文是印铸于君士坦丁堡的意思。由女神像右侧下方开始,亦有铭文自下而上排列,几乎环绕一周,其意为“至尊们的胜利”。末尾E字为铸币厂局记号。
拜占廷金币及其仿制品属于中国境内发现的最重要的东罗马遗物,约有40余枚,主要集中在在新疆、内蒙、宁夏、陕西、河北、河南等地。文献记载,北周时期“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金银之钱”中或许就包括这种东罗马金币。金币上是查世丁二世的半身像,和以前肩扛矛的拜占庭皇帝不一样,他右手托着地球,左手握盾牌,背面的女神呈坐姿,手握地球,地球上有一个十字架,是基督教统治世界的标志。这种坐式图像是查世丁二世创造的,以后再也没有采用过。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年),东罗马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曾回赐绫绮等丝织品。至玄宗开元时,东罗马仍不断来唐朝贡,金币可能是历次使臣所带来。
年内蒙古赤峰辽驸马墓出土
名称:鎏金银鞍桥
年代:辽
尺寸:最大者高35厘米,宽22厘米,厚0.1厘米
说明:鎏金银鞍桥饰是马鞍外包镶的饰件,一组6件,计有鞍桥前、后部饰件各1件,压印双凤戏珠纹,间以流云纹,花纹和周边均为鎏金;刀形、半月形饰各2件,左右对称,压印花草纹和流云纹。这组鎏金银鞍桥饰制作精细、美观,工艺水平很高。早期的契丹社会,游牧和渔猎是主要的经济活动,马是契丹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契丹男子自幼便练习骑马射箭,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技能,也是他们保护自己部族的军事手段。在考古发掘的辽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马具,如马鞍、马镫、马铃等,现存的辽墓壁画中也大量出现他们与马共同生活的场景。
契丹民族骑马、爱马,所以很重视对马具的制作和装饰,在已经出土的辽墓陪葬品中,鞍马具及其装饰是其中的重要一类,如内蒙古赤峰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的鎏金鹿衔草纹银马饰具、鎏金龙纹银马饰具、鎏金龙戏珠纹银鞍饰、素面银鞍饰,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群鸟纹银马鞍,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辽墓出土的鎏金缠枝莲纹银马鞍等,纹饰繁缛、工艺精湛。宋太平老人在《袖中锦》中曾记载,契丹鞍与夏国剑、端砚、蜀锦、定瓷等“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这些考古出土的精美辽代鞍具又印证了这一说法。
年江苏溧阳平桥宋代窖藏出土
名称:“张四郎”樱桃纹、绣球纹圆银碟
年代:宋
尺寸:均高1.2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6厘米,重27.8克
说明:这是江苏溧阳平桥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套银食具中的两件,这套银器中有一组共九件的小银碟,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均敞口、浅腹、平底,每一个碟底都錾刻工匠名—“张四郎”戳记,唯一区别的是九件小碟底部分别錾刻了九种花卉,分别是牡丹、樱桃、绣球、秋葵、梅竹、栀子、山茶、芙蓉、束莲,象征着吉祥、富贵,制作十分精美。
宋代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带动了金银器制作业的兴旺。据史料记载,不仅上层贵族官僚喜爱佩戴和使用金银制品,普通平民也使用金银器皿为日用品,考古发现的很多用作酒器、食具的金银器物印证了这一点。与唐代金银器相比,由于宋代金银器更多供民间使用,所以器物不像唐代那样华丽富贵,而是制作更为精巧简朴,造型更适合民间使用,符合大众的需求。宋代金银器大都设计灵巧、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同一种器物在造型、图案上还有多种变化,组成风格相近的一套金银器。目前考古所见宋代金银器多是成批埋入地下的窖藏金银器,其中有许多成套器皿。由于金银器需求量增大,宋代出现了很多加工制作金银器的民间作坊。随着同行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宋代金银器往往在器物上标明制作店铺、产地或工匠名号作为商标,如安徽六安南宋墓出土的银器上压印“顾玉郎”三字,浙江永嘉窖藏银器中有“京溪供铺记”、“京溪供铺工夫”、“冯将士工夫”等铭刻,江苏溧阳平桥宋代窖藏出土的印有“李四郎”、“张四郎”款识的银器等。
年山西省五台山出土
名称:淳化元宝金币
年代:宋
尺寸:钱径2.4厘米、厚0.12厘米、穿径0.5厘米、佛像隆起0.2厘米,重12克左右
说明:金质,成色96%。宋太宗淳化年间巡幸五台山时为敬佛而铸。面文“淳化元宝”。背雕像,穿右为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左为双手合十站立在莲花瓣座基上的善财童子,上缘有戳号“二”字。两尊佛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五台山出土的这批佛像金钱,显示出宋政权对佛教的重视。
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名称:鎏金银鸡冠壶
年代:宋
尺寸: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
说明:此壶提梁作鸡冠状,中有一孔,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盖面錾刻四瓣花纹,口缘錾刻8个四瓣花纹。壶颈较高,环刻缠枝纹。壶身起鼓,两面錾刻图案相同:两个相套的菱形图案,边框由花瓣和联珠组成。外层菱形图案之外四角各錾刻一组缠枝花草,内层菱形图案以鱼子纹为地,正中錾刻一只卧鹿,神态安详自若。鹿前后上下各錾刻山石、水波,犹如仙境。壶身正面呈三角形,三条边仿皮绳纹,鱼子纹地,上錾有上下交错的四瓣花纹,左右对称,共24簇。契丹族的金银器制作受唐朝影响较大,但器形和装饰花纹又具有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此鎏金银质鸡冠壶是辽代金银器中的精品。
这件银鸡冠壶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城子公社,同时发现的还有两件鎏金鱼龙提梁银壶。年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曾发现一批唐代鎏金银质器皿,有4件银盘、1件双鱼壶和1件圆罐,其中的鹿纹银盘铭文说明该银盘是唐宣州刺史刘赞向朝廷进献的贡品。对比两批鎏金银器可以发现,城子公社出土的鱼龙提梁银壶,在鱼龙的布局、纹饰及錾刻工艺等方面都和锦山出土的双鱼壶十分接近。尤其是这件鹿纹银鸡冠壶腹部的鹿纹,在鹿的形象、姿态等表现手法上与锦山出土的鹿纹银盘几乎一致,这说明辽代早期金银器制作工艺受唐代金银器影响很大。同时辽代金银器在继承唐代工艺特征的基础上又融入本民族的风格,比如锦山出土的唐代双鱼壶器身扁矮,颈部稍短,大口,而城子公社出土的辽代鱼龙提梁壶则器身较高,长颈,小口,使内装液体不易散溢。同样,这件辽代鎏金鹿纹鸡冠壶形如马镫,更具契丹民族自身的特色。
年上海青浦出土
名称:嵌石珠帽花
年代:元
尺寸:长5.8厘米、宽2.5厘米
说明:帽花为双花对开形,花瓣、花蒂以金线掐出轮廓,金丝花网填饰其间,对称镶宝石、珍珠。底托有穿,可以缝系在帽冠之上。
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名称:龙凤纹金执壶
年代:明
尺寸:通高12.5厘米、口径4.2厘米、圈足径5.7厘米、盖高3.1厘米、盖口径4.5厘米、重.5克
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
名称:孝靖太后凤冠
年代:明
尺寸: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克
说明:这件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以丝帛为面料,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余粒,珍珠余颗。
凤冠的主人孝靖太后王氏原是万历后宫的宫人,万历皇帝私幸怀孕,被封为恭妃,生皇长子朱常洛。朱常洛被立为皇太子后,恭妃并没有得到进封。直到皇长孙朱由校出生后,才被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公元年),皇贵妃先于万历皇帝病薨,葬东井的平冈地。万历皇帝驾崩后,皇贵妃之孙天启皇帝追封她为“孝靖皇太后”,并将她迁葬到定陵,与万历、孝端皇后合葬一处。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定陵,出土了孝端、孝靖凤冠各2件,分别为3龙2凤、12龙9风、9龙9凤和6龙3凤。随葬时装在八角形的朱漆匣内,然后分别装入4个随葬的器物箱中。根据洪武、永乐定制,皇后凤冠为9龙4凤,而从出土实物与定制均不符,可知万历时冠服制度已有所变化。
明神宗孝靖王皇后凤冠,以漆竹扎成帽胎,覆以丝帛面料。凤冠正面最上一圈饰9条等大的腾云金龙,均口衔珠滴,珠滴由两颗珍珠与两颗宝石穿插而成,龙脚下镶嵌一排8颗宝石。与金龙穿插对应的为8只金凤,金凤亦口衔珠滴,凤下镶嵌四排宝石,三排在冠盖,一排在前沿,上两排嵌宝石8颗,下两排嵌宝石7颗,宝石周边均以珍珠圈成花纹。凤冠后侧正中亦有衔珠滴金凤一只,两侧各嵌1颗宝石,下嵌5颗,底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共六扇,每扇博鬓嵌有龙2条,宝石3颗,行走时博鬓会展开。冠后沿有5颗宝石,冠顶有7颗。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通体镂空,富有立体感;以珍珠串接装点宝石和勾勒花纹,可谓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而这件凤冠以绿色为底,红色为边,缀以蓝色流云和凤凰,尽显光彩,富丽堂皇。
年江西省南城县长塘街益庄王墓出土
名称:立凤金簪
年代:明
尺寸:长22.3厘米,重75.7克
说明:簪头为一立凤,簪柄刻有『银作局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内府造九成金二两外焊二分』铭文。
名称:“花银”银锭
年代:明
尺寸:7.7厘米,宽5.6厘米,重克
说明:这件银锭长7.7厘米,宽5.6厘米,重克。弧首,束腰,有边,边缘微内卷,内底波纹重叠,中间内凹,两侧铭文:“洪武十六年”、“花银”、“一十两”等。背及侧面有蜂窝状气孔。铸于洪武十六年(年)。
名称:“京库金花银”银锭
年代:明
尺寸:长11.3厘米,一端宽8.1厘米,一端宽8.2厘米,厚3厘米
说明:这件银锭长11.3厘米,一端宽8.1厘米,一端宽8.2厘米,厚3厘米。束腰砝码形,沿边缘有几圈水波纹,内铭文:“福建建宁府松溪县征原十伍年分京库金花银伍拾两正万历拾陆年正月日知县熊鸣夏承行吏徐有德□吏岳□□□民匠陈进”。阴文。铸于万历十六年(年)。
年溥任先生捐赠
名称:“和硕醇亲王宝”金印
年代:清
尺寸:通高12.2、长11.6、宽11.6厘米,重克
说明:龟钮,龙首龟身龙尾,方印,金质。印文为篆体中的“芝英篆”(即笔画的起笔收笔处“开叉”),阳文满汉文“和硕醇亲王宝”。和硕代表爵位等级,此印为道光帝第七子奕譞于同治三年被赐以“加亲王衔”时所铸。其子载沣(摄政王)世袭亲王。载沣子溥仪即宣统皇帝。此印为溥仪弟溥任先生所捐,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名称:光绪大清金币
年代:清
尺寸:径3.9厘米,重37.05克
说明:光绪三十三年()铸机制钱。面文“大清金币”四字,珠圈外上环为“光绪丁未年造”,下环为“库平一两”,两侧各一梅花。背面图案是五爪坐龙。金币成色很高,为进呈试铸币。
名称:鎏金三龙耳银壶
年代:清
尺寸:通高39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5厘米
说明:此壶造型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是藏族使用的盛器。壶肩腹处对称分布三条鎏金弓身龙作为耳柄,龙身各有一条银链与壶盖相连。
名称:凸花金鹿故事银钵
年代:清
尺寸:高13.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4厘米
说明:这是公元18世纪柬埔寨送给清政府的礼物。在柬埔寨,广为流传着许多历史传说故事和创世神话,如《金环蛇的故事》、《雷电的故事》、《蚊子的故事》,以及这件银钵上表现的《金鹿的故事》等。
名称:经正记银饼
年代:清
尺寸:直径4.1厘米,厚0.3厘米,重36.7克
说明:这件银饼直径4.1厘米,厚0.3厘米,重36.7克。面文“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经正记足纹银饼”;背文“朱源裕监倾曹平实重壹两银匠丰年造”。
经正记银饼始铸于咸丰六年(年)。
名称:饷金五钱金币
年代:清
尺寸:直径3.3厘米,重18.3克
说明:这件金币直径3.3厘米,重18.3克。面文“饷金五钱”,背龙,上、下、右、左铸察合台文Yinsi(饷)、Alton(金)、Besh(五)、Mishkal(钱)。
饷金金币始造于光绪三十四年(年),有一钱、二钱、五钱等币值。
名称:山东运司张薰堂五十两银元宝
年代:清
尺寸:长12.4厘米,宽7.3厘米,高7.8厘米,重克
说明:这件银元宝长12.4厘米,宽7.3厘米,高7.8厘米,重克,铸于咸丰三年(年)。
名称:美国贸易银元
年代:清
尺寸:直径3.75厘米,重27.2克
说明:这件美国贸易银元直径3.75厘米,重27.2克。机制币。面中间为自由女神,右手拿橄榄枝伸向前方,左手握绶带,侧身坐于台座,下为铸造年份“”,近缘左右环围13颗六角星,代表独立时的13个州。背中间为昂首展翅立于交叉箭簇与花枝上的雄鹰。面、背多处英文,面绶带上书“自由”,座底边书“我们信仰上帝”,背外环“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元”,鹰头上方的绶带上书“合众为一”,爪下为“格林,含银‰”。
美国贸易银元铸于~年。
注:本文由湖南扬威艺术交流中心编辑,转载请注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