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住就使劲亲2岁萌宝发高烧,原因竟然是

2017-3-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看到漂亮可爱的萌宝宝,是不是总也忍不住想要亲一口呢?

  But!频繁地亲吻,小心宝宝患上“亲吻病”!!

  最近,2岁的涵涵就是因为被疼爱她的父母频繁地亲吻而发高烧了!经医生诊断,涵涵患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俗称“亲吻病”。

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像父母亲吻儿童、口对口喂食等都会发生感染。EB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为多。

  周期

  潜伏期在1~2周,起病急缓不一,一般会在10天左右自动痊愈。

  症状

  呈多样性,如咽炎型、腺热型、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病情严重时,口腔粘膜还可能出现点状成簇性出血样小红点,甚至发展到牙龈,随后机体皮肤出现小红丘疹或靶心样丘疹。

  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

亲吻可传染超过种细菌

  医生表示,口腔里有几百种细菌,其中约5%可能会危害健康,亲吻可传染超过种细菌。亲吻双方若一方生病,另一方抵抗力又较弱,疾病就可能传染。

  新生儿免疫力和抗病力比成年人低下,如果爸爸妈妈携带病菌,就很可能通过口唇的亲密接触,把病菌传染给宝宝。

  因此,各位辣妈奶爸,请对宝宝口下留情!最好不要亲吻还未满月的宝宝,生病时尤其不要亲吻宝宝。在走亲访友时,各位辣妈奶爸也要格外留神,尽量学会拒绝亲戚朋友随意亲吻宝宝。

什么时候不易亲吻宝宝

  NO.1—出现水疱

  如果在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的水疱,几个或十几个连在一片,并且伴有发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就应警惕是否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因为上述症状正是“单纯疱疹病毒”局部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现。“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亲吻等方式传播,对成人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却可能对婴儿致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感染,好发年龄在1~4岁,以出生后第二年为发病高峰。

  防护措施:出现疱疹性口炎等“单纯疱疹病毒”症状表现的辣妈奶爸应在痊愈前尽量避免接触宝宝,并切忌亲吻宝宝。

  NO.2—浓妆淡抹

  爱美的妈妈们,总免不了浓妆淡抹。而化妆品不少都含有铅、汞或其他化学物质,如果妈妈不卸妆就亲吻宝宝,或让宝宝亲吻妈妈,这些有害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慢性铅中毒等病症。美国就曾报道过婴儿因与母亲脸贴脸,误舔食了母亲脸上的粉脂,而发生铅中毒的病例。

  防护措施:妈妈平时应尽量减少浓妆,亲吻宝宝前唇部应彻底卸妆。

  NO.3—伤风感冒

  并不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发烧等明显感冒症状,才值得妈妈们警惕。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弱,免疫力差,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冒病毒感染,甚而引发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症或合并脑炎、心肌炎,因此妈妈应对感冒病毒引起高度重视,即使自己只是出现轻微感冒症状,比如轻微的头疼、咽痛,也应避免相互亲吻等亲昵之举。

  防护措施:出现感冒症状的辣妈奶爸和宝宝接触时最好戴上口罩。

  NO.4—口腔疾病

  亲吻是直接的口唇接触,如果妈妈本身有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髓炎、龋齿等,口腔中就会有大量致病病菌存在,通过亲吻宝宝,这些病菌就会进入宝宝的口腔,引发宝宝的口腔疾病或其他并发症。

  防护措施:辣妈奶爸在口腔疾病痊愈前不要亲吻宝宝。

  NO.5—出现皮疹

  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出现星星点点的皮疹,就应警惕是否是麻疹发作。

  因为许多年轻辣妈奶爸小时候没有得过麻疹,所以本身是麻疹的好发人群。麻疹患者是此病惟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能通过口腔飞沫传播。而儿童本身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尤以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母子间的亲吻很容易传染此病。

  防护措施:一旦辣妈奶爸有得此病的嫌疑,应立即母婴隔离,并积极治疗。

  NO.6—拉肚子

  拉肚子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致病的细菌是通过口腔进入肠道的,因此带菌者的口腔也是传染源。妈妈亲吻宝宝,或者给宝宝喂饭前,用舌头尝冷热等动作,都可能增加宝宝得痢疾的几率。

  防护措施:如果辣妈奶爸最近肠胃不太好,应尽量避免亲吻宝宝。

  NO.7—携带具传染性的肝炎病毒

  如果是肝炎病人或肝炎病毒的携带者,亲吻宝宝是不够安全的。甲肝的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而乙肝则通过注射、输血或血制品、密切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染,乳汁、唾液、眼泪都是不安全因素。

所以,辣妈奶爸们,疼爱有度,亲吻有技巧,不要把小宝贝亲坏了哦!









































北京那里看白癜风好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mlpd.com/ysycs/4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