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延胡索
2021-3-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广谱止痛药
小指月正在药房里,用醋来炮制元胡。
原来元胡乃中药止痛妙品,用醋制后行气止痛,力量倍增,不管头面胸腹,四肢跌打,还是食伤忧伤,但见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者,用上元胡无不应手取效。
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元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盖延胡索活血化气第一品药也。
这个小伙子,吃饭的时候,发现餐桌上,没有自己喜欢的红烧肉,便很怄气。
他妈妈说,下一顿给你做。
他就听不进去,边怄气边吃饭,谁知只吃到半碗,胃就剧烈拘挛疼痛,搞得碗筷都掉到地上,整个人捂着胃脘,痛得冷汗淋漓。
家里人都被吓着了,赶紧带这小伙子来竹篱茅舍。
小指月一摸,这脉象双关郁结如豆,明显有食积气滞。
老爷爷说,这叫吃了压气饭,愤怒又吃饭,这是在自我摧残,这样肝气打结,饭食不下,不通则痛。
于是小指月立马给他包了一小包延胡索散,用半包以温水先服下,疼痛立解。《汤液本草》言延胡索“治心气小腹痛,有神”。
小指月今天看到这点效果,心中马上有底了,原来中药起效之快速,可以用覆杯而愈来形容。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本草纲目》中记载两个验案:荆穆王妃胡氏,因食荞麦着怒,遂病胃脘当心不可忍。医用吐下行气化滞诸药,皆入口即吐,不能奏功。大便三日不能,因思《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乃以玄胡索三钱,温酒调下,即纳入,少顷大便行而痛遂止。
华老,年五十余,病痢,腹痛垂死,已备棺木,余用延胡索三钱,水饮服之,痛即减半,后调理而安。
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性温、味辛、苦。入心、肝、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其止痛作用显著,作用部位广泛,且持久而无毒性,是一味比较优良的广谱止痛药。
元胡拾珍
王幸福经验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病人捂着肚子喊疼找到你,叫给看一下,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先止痛,以解决当务之急。但作为一名中医这时你不可能给人家开汤药或杜冷丁。这不现实,但也不能拒之门外之。怎么办呢?
我有一个妙法,即用市售元胡止痛片,20片碾碎,一次冲服,5分钟即可解决问题,病人笑颜逐开。中医不是有一本书叫《雷公炮制论》么?其中记载的有一句话:心痛欲死,速觅延胡。延胡就是现在的元胡或玄胡索。
古人有条件把草药现碾碎冲服,因过去医药不分家在一起。现在不同了,医是医,药是药。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把元胡止痛片碾碎不就成了。
用这个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先排除胃穿孔一类疾病,这一点不用多说了。切记:元胡止痛片一定要保证足量,而且必须碾碎冲服,不能减量或吞服。
举一例子。年大约7月天热时,我一病号在我那里排队等看病,实然叫起来,捂着胃部蹲下,说肚子痛,我只好放下手头病人,过去看看。经简单检查认为是胃痉挛,过去没有胃病,也没喝凉啤酒,我随手就拿了一小包元胡止痛片,二毛钱,碾碎冲服,五分钟后,病人安静下来,不痛了。旁边的人说,你这是啥药,这么厉害,几分钟就把痛止住了。我戏言,不能外传,祖传的。众人大笑不止。
指月按:元胡止痛不管是单味药还是用中成药,或者加到复方里头去,如金铃子散,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头痛可加川芎,腹痛可加小茴香,跌打损伤,心脑血管疾病可加三七,产后恶露不下,可加童便、温酒。随身体病症需要,灵活加味,应手取效。如果是体虚之人,应该配合些补益之品如黄芪、当归同用,这样气行痛止,不至于耗伤正气。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收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毛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年健
孙俩的中医故事()-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蒲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伏龙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