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中一针疗法经验

2022/6/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网站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2703.html

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liao骨、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恩师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

二、牙痛

我对牙痛的认识与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到牙痛有火牙、虫牙(即龋齿)之分,许多书籍认为,针灸对火牙疼痛有较好效果,常有针入痛止之效,常用穴位有下关、颊车、合谷,被称为牙痛三要穴。风火牙痛,可针翳风,单用即有良效,胃火牙痛,宜针内庭,虚火牙痛必加太溪,而对龋齿牙痛针灸疗效则不理想;此外,因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可针合谷、三间等大肠经穴,上牙痛可针内庭等胃经穴;至于三焦郁火引起的牙痛,可针“耳门丝竹空,住牙痛于片刻”。第二阶段受叶天士“龈为胃之络,齿为骨之余”的启发,认识到治疗牙痛还应分清是牙龈痛还是牙齿痛,前者应治胃,后者应治肾;前者针取牙痛三要穴加内庭,药用清胃散;后者针取太溪、大杼(齿为骨之余,骨会大杼),药用玉女煎(必用生地),可针可药,皆可应手取效。同时认识到,古代书籍中尚有许多宝贵经验待发掘,如治一牙痛病人,针之不效,用《惠直堂经验方》所载之“哭来笑去散”(川芎、雄黄、乳香、没药、生石膏各6g,火硝15g)研末吹鼻牙痛立止;十年前我自己患龋齿牙痛,遍用上穴针之不效,后用古书记载的睡前阳溪穴贴大蒜,晨起揭去,使之起泡的天灸疗法一次即愈,后用数人多效,方知龋齿不是针药适应症的说法不确。第三阶段,发现了一个治疗牙痛的特效穴位――偏历穴。据《灵枢·经脉》记载:手阳明络脉遍历齿中,偏历为手阳明大肠经络穴,“龋”为其主病之一,近年来受此启发,发现牙痛病人偏历穴处多条索状物,且压痛明显,试治各种牙痛病人,尤其是龋齿病人,以双手拇指按压偏历穴,用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皆能疼痛立止;若按揉后再行针刺,其效更佳。至此益信《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诚属至理名言。此外,还治疗近十例每入暮时分(酉时,17时~19时)牙痛病人,只针太溪一穴,疼痛前半小时针之,留针2h,皆一次疼止。此因酉时属肾经主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故也。明此理,凡酉时病症(已经治疗酉时腹痛、酉时头痛、酉时痹痛等病人数十例),针太溪皆得痊愈。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从经络学看,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经穴位。

1、翳风治疗风火牙痛。特点是遇风发作加重,遇冷减轻痛,受热加重或者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尖周炎初期。

2、内庭治疗胃火牙痛。特点是疼痛剧烈,牙龈红肿,可伴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此穴对多数胃火牙痛有效,若胃火较甚,可加刺下关、颊车等穴。

3、太溪治疗虚火牙痛。特点是牙齿隐隐作痛,程度较轻,午后与夜间或过性生活后可能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牙齿松动、咬物无力或牙龈出血。可伴有腰酸、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牙周病,但年轻人患虚火牙痛者也时有所见。一般多用双侧用补法。肾虚病人太溪穴处外观多呈凹陷,按之虚软,针后针孔也呈凹陷,越厉害,针孔凹陷的程度就越明显,时间就越长。肾气恢复了,凹陷也随着没了。

4、大杼治疗龋齿或虚火牙痛。

5、偏历治疗各种牙痛,特别是龋齿牙痛,用其它穴位不效时,此穴往往有效。此穴位置: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

三、麦粒肿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根据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上眼睑,足阳明胃经行于下眼睑,以及《灵枢·经筋第十三》:“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的论述,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疗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两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一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三次。

1、肩胛区反应点:上眼睑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所以上眼睑的麦粒肿可在背部肩胛区膀胱经的循行区域发现一些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微高起于皮肤,少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可用三棱针点刺或挑刺出血,出血的原则是“血变为止”,即挑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

2、足中趾趾腹:下眼睑为足阳明经所过,所以下眼睑的麦粒肿多为脾胃积热,火毒循胃经上攻所致,下眼睑的麦粒肿,肩胛区一般不会出现反应点,就是有反应点,点刺效果也远不如上眼睑麦粒肿效果明显。对于此种麦粒肿,可用三棱针点刺足中趾趾腹,一般在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也是“血变而止”。有一个学生电话告诉我,他遇见一个麦粒肿的患者在肩胛区点刺效果不理想,经询问知道是下眼睑的麦粒肿,便告诉他在同侧的足中趾趾腹点刺出血,他依法治疗,翌日即愈。复又电话相问“胃经的井穴历兑在大趾次趾,为何取足中趾?”我说“请看一下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足阳明胃经‘下足跗,如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说的都是到足中趾。所以在足中趾趾腹点刺出血,就可以治疗下眼睑的麦粒肿,也可以治疗一切胃火上攻的疾病。当然,足大趾、足次趾、足中趾都有胃经分布,如果三个趾腹一起点刺,效果会更好。

四、鼻炎

针灸可取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性鼻炎可加飞扬;此外,我发现凡鼻炎病人,第五颈椎有明显压痛或有条索状物,常用斑蝥研末贴于此穴,4h~6h取下发泡,10d贴1次,连贴3次为1疗程。如此针药并用常收佳效。

五、复发性口腔溃疡

外治方法有二:一是用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成膏状,贴双足心涌泉穴,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1d~2d换药1次;二是用细辛3g,研末,醋调成膏状,贴于神阙穴,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2d~3d换药1次。内服中药可用《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加减,(《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甘草泻心汤,一用炙甘草,一用生甘草,此其区别)药用生甘草10g,人参6g,炮姜3g,肉桂3g,黄芩6g,黄连9g,公英15g,水煎服,连服20付~30付,也可用生黄芪30g,黄连9g,水煎服,或研末口服,每服3g,每日服2次~3次。

六、落枕

是由于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姿势不良或颈肩部感受风寒,引起颈肩部软组织痉挛疼痛,活动受限的病症。如果经常发生落枕,往往是颈椎病的表现。从经络角度看,后颈是太阳经所经过,病在太阳经,一侧疼痛或压疼明显者是在少阳经,应分别取下穴治疗:

1、后溪或束骨《灵枢.杂病》说:项痛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所以主要治疗手太阳经的落枕。但由于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手足太阳经脉气又相通,所以只要是后项部的落枕,不管是在督脉或在太阳经,后溪都是常用效穴。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所以主要治疗足太阳经的落枕。又因为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落枕又是筋病,所以用之也有良效。这两个穴位治疗应该注意几点:一是要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二是要配合颈项部的活动。因落枕多见于后项部的一侧,所以可先取同侧穴位,如未完全缓解,再加刺对侧穴位。

2、悬钟(绝骨)治疗少阳经落枕,即侧颈部疼痛或压痛明显的落枕,多见于侧卧睡眠而致落枕者。此外,落枕也可以选用落枕穴、中渚及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也有较好的疗效。

落枕宜分经论治。疼痛部位和压痛点在后项部者,病在督脉或太阳经,可针取双侧后溪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疼痛部位或压痛点在颈项一侧者,病在少阳经,可针取同侧悬钟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此法的关键有二:一是随咳进针,此法见于窦默《针经指南》,其作用既可转移病人注意力,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预防晕针,又可宣散经络气血,提高临床疗效;二是进针后一定要活动颈项部,否则疗效不佳。应用上法一般1次~2次即可缓解,若配合颈项部位的推拿或刮痧、拔罐,疗效会更好,不必用药。

七、肩周炎

我对肩周炎的认识和治疗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肩周炎又称“漏肩风”,以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为外感风寒之症,针灸常取肩三针等局部穴位为主,再加TDP照射或拔罐,中药内服则以祛风散寒止痛类中药为主,但验之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第二阶段参考古今其他医家的经验,配合三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等远端腧穴,或运用全息理论取第二掌骨侧之肩穴,随咳进针,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部分病人可有立杆见影之效,但仍有部分病人疗效欠满意。

第三阶段是近年来通过苦读《内经》,结合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又有了两点新的认识与体会。经言:“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在五十岁左右发病,实属肝肾阴血亏虚,筋失所养,又复感风寒之邪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纯以实证论治自然疗效欠佳,此新认识之一。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针灸治痹之法,《灵枢·周痹》也有论述:“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结,转引而行之。”细读《灵枢》,始悟肩周炎之治法已详于“经脉篇”。新经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mlpd.com/ysyzd/12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