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预防
2019-7-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龋病预防
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常用指数
》龋失补指数
》患龋率
》龋齿发病率
》龋均、龋面均
》龋面构成比
1.恒牙龋失补指数(DMFT、DMFS)
》龋(Decayed)-已龋坏未充填的牙
》失(Missing)-因龋丧失的牙
》补(Filled)-因龋已充填的牙
》龋、失、补牙数或牙面数之和
》检查30岁以上者,不再区分是龋病还是牙周病导致的失牙,其失牙数按口腔内实际失牙数计。
2.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dmfs)
》龋(decayed)-已龋坏未充填的牙
》失(missing)-因龋丧失的牙
》补(filled)-因龋已充填的牙
》注意:WHO的标准-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乳磨牙、乳尖牙),即为龋失牙。
龋失补牙数和牙面数使用方法
患龋情况
DMFT/dmft
DMFS/dmfs
一颗近中(牙合)面患龋的牙
D(d)=1
D(d)=2
一个牙面有充填体另一个牙面有原发龋的牙
D(d)=1
D(d)=1
F(f)=1
一个牙面上既有原发龋又有充填体的牙
D(d)=1
D(d)=1
一个牙上有两个牙面有充填
F(f)=1
F(f)=2
可疑龋
不记分
不记分
一颗龋失牙
M(m)=1
后牙龋失M(m)=5
前牙龋失M(m)=4
3.龋均(meanDMFT)、龋面均(meanDMFS)
龋均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龋面均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龋均(龋面均)=DMFT(DMFS)/受检人数
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二者敏感性不同
4.龋面充填构成比
龋面充填构成比=受检人群已充填牙面数/受检人群龋、失、补牙面之和×%(F/DMFS)
反映地区口腔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反映充填这些龋齿所需要的工作量。
5.患龋率(cariesprevalencerate)
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公式:患龋率=患龋病人数/受检人数×%
6.龋齿发病率(cariesincidencerate)
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仅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
公式:龋齿发病率=发生新龋的人数/受检人数×%
7.无龋率(caries-freerate)
全口牙列均无龋(龋、失、补)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率。
反映口腔健康水平和预防措施效果。
公式:无龋率=该年龄组全口无龋的人数/受检年龄组人数×%
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WHO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指标(12岁)
龋均(DMFT)等级
0.0~1.1很低
1.2~2.6低
2.7~4.4中
4.5~6.5高
6.6以上很高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国内分布:恒牙龋一直处于很低水平,乳牙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时间分布:患龋情况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人群分布:
1.年龄:
5~8岁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
恒牙萌出至15岁是恒牙龋病的易感时期
2.性别
3.城乡
4.民族
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2.氟摄入量患龋率与水氟浓度呈负相关。
3.饮食习惯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病有密切关系。
4.家族影响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父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常也是龋病易感者。
龋病临床预测——易感因素预测*》患龋经历
》致龋微生物:变形链球菌、乳杆菌
》唾液:缓冲能力、流率、氟水平
》全身健康状况
》社会行为方面:社会经济学因素、口腔保健措施实施情况
实验室预测—龋活性试验(cariesactivitytest,CAT)*
DentocultSM试验
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变形链球菌数量
分四级。“0和1”<,“2”<-,“3”>。
“3”为高龋活性。
DentoculeLB试验
乳杆菌在唾液中的数量
0/ml,00/ml,000/ml,0000/ml。
>00/ml(CFU/ml)为高龋活性
Cariostat试验
牙表面菌斑内产酸菌的产酸能力
蓝紫色(-),绿色(+),黄绿色(++),黄色(+++)
(++)危险龋活性,(+++)明显龋活性
DentobuffStrip试验
唾液的缓冲能力,黄色—蓝色,有缓冲能力,不变则缓冲能力差
刃天青纸片法
唾液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
蓝色(-),紫蓝色(+),红紫色(++),粉色(+++),白色(++++)。粉色以上为龋活跃。
定量PCR方法
唾液内变形链球菌数量
早期诊断*
白斑(whitespot)—早期龋、白斑龋
视觉与触觉诊断
X线诊断
特殊仪器
龋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进行口腔健康教育
》控制及消除危险因素
实行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氟化物防龋和窝沟封闭措施。
二级预防
》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包括定期检查,X线片等辅助诊断,在检查诊断基础上做早期充填等治疗。
三级预防
》防止龋病的并发症:牙髓炎、根尖周炎,拔牙
》恢复功能
龋病的预防方法
菌斑的控制:机械法、化学方法等
控制糖的摄入和使用糖代用品
增强牙的抗龋能力:氟防龋、激光防龋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菌斑控制
机械方法:刷牙、牙线等
化学方法:杀菌剂(氯己定)、三氯生
其他分法:植物提取物、生物方法(酶)、抗菌斑附着剂(茶多酚、甲壳胺)、替代方法、免疫疗法
控制糖的摄入和使用糖代用品
》控制糖的摄入
蔗糖是致龋性最强的糖
进食频率
饮食中糖的来源
》使用糖代用品
低甜度: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等
高甜度的代用品,如糖精、甜叶菊糖
增强牙抗龋力
孕妇的营养和保健
婴儿的营养与保健
婴幼儿时期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和保健
应用氟化物、窝沟封闭等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学龄前儿童:3~6个月进行定期口腔检查
学龄儿童: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
成人: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
龋易感者,建议缩短定期复查的时间
氟化物与牙健康除氟害,兴氟利
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是饮水
人体氟来源
饮水: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是饮水,约占人体氟来源的65%。
食物:25%。
空气
其他可能的氟来源:如含氟牙膏
氟的总摄入量:适宜总摄氟量、安全总摄氟量
每千克体重每天的摄氟量在0.05~0.07mg为适宜
人体氟代谢——吸收
·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
·易溶解的氟化物易吸收,加入钙可减少吸收
·氟在胃、肠道均可被吸收
人体氟代谢——分布
血液、乳汁和软组织
·75%的血氟存在于血浆中,其余主要存在红细胞
·乳汁氟的含量很低,为血浆氟的1/2。
·氟化物可通过胎盘,胎儿血氟水平约为母体血为75%,说明胎盘有部分屏障作用。
·脑的氟含量最低,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骨和牙
机体内约99%的氟沉积在钙化组织中。
氟以氟磷灰石或羟基氟磷灰石的形式与骨晶体相结合。
氟与骨的结合是可逆的。
牙氟浓度:表层釉质>牙本质>深层釉质
唾液和菌斑
唾液中的氟浓度低于血浆氟浓度,约为血浆氟的2/3。
菌斑中氟含量取决于外源性氟化物的使用频率和氟浓度的高低。
人体氟代谢——排泄
·肾脏是排泄体内氟的主要途径(40%-60%)
·尿氟的日排量基本可以反映氟的总摄入情况。
·尿氟水平被广泛看作为监测氟摄入量的最佳指数之一。
·粪便、汗腺、泪液、头发、指甲
氟防龋的作用机制
1.降低釉质溶解度和促进釉质再矿化(0.05mg)
2.对微生物的作用
对糖酵解的影响
抑制细菌摄入葡萄糖
抑制细菌产酸
氟的毒性作用
急性氟中毒:
5mgF-/kg为氟化物的可能中毒剂量(PTD)
解毒剂:钙、铝、镁
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肠道出血,血钙平衡失调,肌肉痉挛、虚脱、呼吸困难;重者引起心、肝、肾器质性损害,以至昏迷(可在4小时内导致死亡)。
·当摄入氟量达到或超过5mgF-/kg,应先迅速采用急救措施,然后住院观察;
·服用氟量接近或超过15mgF-/kg,应采取紧急措施,医院急诊室进行包括急救处理、心脏监护、抗休克疗法。
急救处理原则:
·催吐、洗胃、口服或静脉注射钙剂、补糖、补液以及对症治疗。
·在社区预防工作中用氟防龋时,要严格掌握好剂量,并妥善保管氟化物,避免氟中毒。
慢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和工业氟中毒。
慢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是氟牙症、氟骨症,以及神经系统、骨骼肌和肾脏等非骨相损害。
氟牙症(dentalfluorosis)
在机体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釉质发育不全,是地方性慢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体征
氟牙症多发生在恒牙,乳牙较少
患氟牙症牙数目的多少,取决于牙发育矿化时期在高氟区生活时间的长短
受损釉质可出现白色斑纹、白垩样釉质;黄褐色;严重者出现牙实质性缺损以致牙失去整体外形
釉质和牙本质变脆,耐磨性差,但对酸蚀的抵抗力较强
·如2岁前生活在高氟区,以后迁移至非高氟区,在恒牙氟斑牙可能表现在前牙和第一恒磨牙;
·如果6~7岁以后再迁入高氟区,则不出现氟牙症。
氟牙症指数:Dean分类法
受损伤最重的两颗牙计分,如两颗牙受损程度不同,则根据较轻的一颗牙计分。
分类(加权) 标准
正常(0) 釉质表面光滑、有光泽、通常呈浅乳白色
可疑(0.5) 釉质半透明度有轻度改变,白纹斑、白色斑点
很轻度(1) 釉质的白色不透明区不超过牙面的25%
轻度(2) 釉质的白色不透明区不超过牙面50%
中度(3) 牙齿的釉质表面有明显磨损,棕染,常很难看
重度(4) 釉质表面严重受累,发育不全明显
氟牙症指数( CFI=(0.5×可疑人数)+(1×很轻人数)……+
(4×重度人数)/受检人数
公共卫生意义 氟牙症指数范围
阴性 0.0~0.4
边缘性 0.4~0.6
轻度 0.6~1.0
中度 1.0~2.0
重度 2.0~3.0
极重度 3.0~4.0
氟牙症指数在0.0~0.4范围内,发生率<10%—正常范围
氟牙症指数在0.4~0.6,很轻度>10%,<35%—许可范围
氟牙症指数超过0.6时,很轻度>35%,<50%—氟牙症流行
预防氟牙症的基本原则
不摄入过量的氟,如选择新的含氟量适宜的水源,应用活性矾土或活性骨炭去除水源中过量的氟。
消除其他致高摄氟量的影响因素。
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
饮水氟化
食盐氟化
牛奶氟化
氟片和氟滴剂
饮水氟化(waterfluoridation)
自来水氟化
学校饮水氟化
家庭饮水氟化
自来水氟化的原则
·饮水的适宜氟浓度一般应保持在0.7~1.0mg/L之内
·饮水氟浓度在0.5mg/L以下,根据该地区氟牙症和龋病的流行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氟。
·饮水氟含量超过1.5mg/L,则应采取措施消除过量的氟。
·饮水含氟量应按季节、气温的变化进行调整。
·自来水加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检测系统。
饮水氟化的评价
肯定的安全性
防龋效果显著:饮用氟化水时间越早效果越好;饮用氟化水对恒牙的防龋效果优于乳牙;氟对光滑面龋的预防效果优于点隙窝沟龋;
费用低廉
具有初级卫生保健要求的公平性
自来水氟化的不足
可引起轻度氟牙症的患龋率升高;
人饮用的氟化水的量仅占氟化水总量的2%~3%;
需要通过立法程序,增加了实施的难度。
食盐氟化(saltfluoridation)
调整食盐的氟浓度并以食盐作为载体,将氟化物加入人们常吃的食品中,以达到适量供氟、预防龋病的目的。
食盐氟化的优点
覆盖人群广泛,不受地区条件限制;
不需要设备完好的供水系统;
与饮水氟化相比,减少了氟的浪费;
生产和控制方法简单,费用较低;
每个家庭可自由选择,无心理上的压力。
食盐氟化的不足
防龋效果与大众接受程度和范围有关;
难以精确控制每一个体的耗盐量;
食盐摄取量在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之间差异大;
氟化食盐的销售范围难以控制。
牛奶氟化(milkfluoridation)
营养丰富
饮用普遍
牛奶是氟化物的良好载体,又属于非致龋食品。
氟片和氟滴剂
氟片(fluoridetablet)
处方氟化钠总剂量不超过mg
服用后嘱半小时内不漱口,不进食,一般不宜吞服
氟滴剂:适用于2岁以下的幼儿。
氟化物防龋的局部应用
局部用氟(topicalapplicationoffluoride)氟化物直接作用于或者接近于牙的表面,抑制牙齿表面的溶解脱矿和促进再矿化。
》含氟牙膏
》氟水含漱
》含氟凝胶
》氟溶液
》氟涂料
含氟牙膏
》0.24%氟化钠牙膏遇水即刻释放出氟离子,接近中性,一般比较稳定,不使牙染色
》0.76%单氟磷酸钠牙膏(SMFP)与多种摩擦剂的相容性好,接近中性,一般比较稳定,不使牙染色
》0.4%氟化亚锡牙膏(SnF2)防龋的同时提供抑菌和抗敏等多种功效
含氟牙膏的使用和防龋效果
·6岁以上,含氟浓度高于0mg/kg的牙膏刷牙两次,每次用量约1g。
·学龄前(3-6岁)儿童用含氟牙膏刷牙时应有家长或监护人的帮助、指导和监督。“豌豆”大小
·地氟病流行地区,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
含氟牙膏的有关问题:
》含氟牙膏的磨擦剂系统
含氟牙膏不能使用碳酸钙或磷酸钙做摩擦剂,氟化亚锡应避免与磷酸氢钙配方。
》牙膏的含氟浓度
含氟浓度与防龋效果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基线水平
人群中患龋的基线水平越高,防龋效果越好
》专业人员指导
含氟漱口液(fluoridemouthrinse)
氟水漱口一般推荐使用中性或酸性氟化钠配方
0.2%NaF溶液:每周使用一次,
0.05%NaF溶液:每天使用一次。
·5~6岁儿童每次用5ml,6岁以上每次用10ml。
·含漱一分钟后吐出,半小时不进食或漱口。
含氟涂料(fluoridevarnish)
增强牙釉质抗龋能力
含氟浓度高,所需剂量少
快速凝固并黏附牙面,提高了釉质表面氟浓度,延长了作用时间
操作简单,用时少
少有不适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含氟涂料的操作要点
·用牙刷清洁牙齿表面
·用棉球或气枪吹干牙面
·使用小刷将涂料均匀地涂在牙面上并干燥,用量约0.3~0.5ml。
·2~4小时内不进食,当晚不刷牙。涂料一般保持24~48小时。
·出血的牙龈组织不应使用。
含氟凝胶(fluoridegel)
主要是酸性磷酸氟(APF),含有酸性氟磷酸钠或氟化钠。氟凝胶的优点是用口腔托盘放置适量凝胶一次可用于处理全口牙,比传统的涂氟方法容易,花费时间少。
·供个人自我保健用的另一类氟凝胶有0.5%的APF凝胶和NaF凝胶,还有0.1%的SnF2凝胶。
》一般第一年每季度使用一次,以后每半年使用一次。
》应由口腔专业人员操作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
含氟凝胶具体操作方法
》清洁牙面,隔湿,吹干;
》用托盘装入氟凝胶放入上下牙列;
》嘱其轻咬,使凝胶布满牙面与牙间隙;
》在口内保留1-4分钟后取出,拭去残留凝胶;
》半小时内不漱口不进食。
用托盘放置含氟凝胶一次可以处理全口牙;
操作简单;
花费时间少;
可被大多数儿童接受
对胃肠道有刺激,血氟、尿氟浓度升高,需要吸唾
含氟泡沫(fluoridefoam)
·一种富含氟离子的泡沫,增强牙齿抗酸力,促进再矿化,预防儿童、老人以及放射治疗病人的龋病。
·含氟浓度1.23%
·氟化泡沫的用量只有含氟凝胶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用量及病人氟的暴露量少。
·患者反应小,容易接受。
▼往期精彩回顾▼口腔颌面颈部解剖3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2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牙合)与颌位
口腔生理学
口腔生理功能
口腔解剖生理要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龋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牙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