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方法识别咽喉炎,5个偏方远离咽喉炎

2018-10-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咽喉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包括吸烟,酗酒等,导致近年来咽喉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咽炎?导致咽炎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导致咽喉炎的5大病因

1、气候、季节因素

寒冷可造成咽部粘膜血管收缩,吞噬细胞数目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干燥可影响咽部粘液分泌和纤毛蠕动,降低对空气的清洁、加湿作用,直接对咽部粘膜造成刺激和损害;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大,室内空气流通差,也容易引起抵抗力下降和致病微生物入侵。

2、邻近器官疾病

鼻窦、口腔、牙齿、牙龈、喉、气管、支气管等邻近器官的炎症,沿着粘膜、粘膜下组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侵犯到咽部,或分泌物反复刺激咽部,或鼻病呼吸受阻而被迫张口呼吸等,均可导致咽喉炎。

3、全身疾病

过敏体质或患有全身疾病,如风湿热、痛风、糖尿病,心脏病、贫血、肾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及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的营养不良、便秘等,均可导致全身抵抗力下降、咽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咽喉炎。

4、物理或化学刺激

如讲话过多,喜食辛辣、烫热饮食,烟酒过度,化学气体、粉尘等空气污染,均可损伤咽部粘膜上皮和腺体。破坏局部防御体系。

二、如何辨别自己得咽炎

1、喉咙有异物感

咽喉异物感,就是指咽喉里面如有什么东西卡着、粘着、贴着似的。是什么东西呢,在很多患者都是说不清,道不明。也有些人说,像“有痰粘着”,像“蚂蚁爬”,像“火烧”,有“热气上冲”,像“吃了辣椒一样辣”的感觉,以及还有其他的感觉等等。这种感觉,越是注意到它,就越是明显。

2、喉咙疼痛感

在多数情况下,急性发作时疼痛较明显,不是急性发作时疼痛较轻微。有些人偏于一侧咽喉痛,有些人偏于某一个部位痛,也有些人只说感到咽喉痛,并不能指出具体部位。但是,医生对偏于某一个固定部位疼痛的患者,往往会检查得更为全面而仔细,以排除其他疾病。

3、喉咙痒

咽喉痒的感觉也属于“咽喉异物感”的一种,很象“蚂蚁爬”的感觉,容易引起咳嗽。咳嗽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本能动作,就是要将肺、气管、咽喉里引起不舒服的东西咳出来;正因为如此,咳嗽也就成了肺脏或气管或咽喉有病的症状。

4、经常“清嗓子”或“半声咳”

由于异物感所致,或形成了不好的习惯有关。清嗓子是指患者感到咽喉不舒服时,有意识地或自觉地故意用力地“吭喀”有声,想使喉咙变得舒服;半声咳是指患者在咽喉不舒服感时,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地“咳”一下,并没有主动地用力去咳。

3、咽喉炎的几种小偏方

1、马蓝根汁

用马蓝根克,捣碎取汁,然后加入适量的米醋,灌入喉中,慢慢咽下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来源于《孙一松试效方》。

2、橄榄绿茶

对于各种疾病,民间都有一些治疗偏方的,这也是治疗咽喉炎的一种民间偏方,具体方法是橄榄6克,加入适量水,沸腾一会,然后冲泡绿茶6克、胖大海3枚,盖上盖子闷一会,最后加入蜂蜜就可以了。

3、丝瓜汁

这个方法是来源于《家庭食疗手册》的,具体方法是丝瓜克,研汁频频饮服。可以用于治疗喉炎、喉咙痛、声音嘶哑等情况。

4、罗汉果茶

罗汉果是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可以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民间也常用来治疗咽喉炎,具体方法就是罗汉果15~30克,放入茶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冲泡即可,适合急慢性咽喉炎。

5、漱口盐水

漱盐水来治疗咽喉炎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方法了,具体就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盐,搅拌成一杯稀盐水,每天数次含漱即可。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个长期按摩可缓解咽喉炎的穴位~天突穴。

天突穴

天,头面天部也。

突,强行冲撞也。天突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

取穴位置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具体穴位视频如下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功能主治

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癔病等。

日常保健

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GMP正规药厂

传播中医艾灸文化和养生知识!

懂艾灸、懂养生、心情愉悦快乐每一天!

诚招全国各省代理商

扫描招商部经理







































以治疗白癜风为主
白癜风最新治疗办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mlpd.com/ysycs/8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