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糖,这5个坏习惯也会毁坏孩子的牙齿

2018-4-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文/良子

父母课堂(fumketang)原创

爱笑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想让孩子一直甜甜地笑到长大,一口亮白健康的牙齿是关键。

其实现在很多妈妈都有了给孩子清洁牙齿的意识了,比如用橡胶指套牙刷,幼儿软毛牙刷等等。但是妈妈们知道吗,尽管每日定时清洁宝宝的口腔,如果平时生活习惯不好,会让我们的辛勤护理事倍功半。

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吃糖会得蛀牙!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也就习惯性的跟孩子说:不能吃太多糖,会长蛀牙的。所以甜食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注意的。但是你知道吗?除了甜食,有很多习惯也可以毁了孩子的牙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爱用一边牙咀嚼1

吃东西时,有时我们会偏爱于只用一方来咀嚼,当然这是个无意识的动作,而造成这个现像的出现,一个是因为孩子的牙齿正处在掉牙期或者是一面牙齿疼痛造成的。如果经常使用一面牙齿的话,就会使下颌向咀嚼侧偏斜、导致脸型不对称。同时,不咀嚼的那一面,因经常不使用,会造成牙垢堆积,容易出现龋齿和牙龈红肿等牙周疾病。

应对方法:家长朋友们在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要多留心观察,孩子最惯用哪一侧的牙齿进行咀嚼,若是发现他只用一边、而不用另一面时,应该加以提醒、纠正。即便是用废用侧咀嚼会导致牙齿和牙龈的不适感,也需要对废用侧进行适当的按摩和刺激,可以让孩子用废用侧来咀嚼一些软烂的食物,比如粥、面条、等。

把饮料当水喝2

市面上各种乳酸饮料、碳酸饮料,非常受孩子欢迎,酸酸甜甜的有时大人也会爱上。一名5岁的儿童因为把碳酸饮料当水喝,晚上喝了牛奶不刷牙,导致20可牙齿几乎全烂掉。医生检查时发现,孩子最里面的8颗牙已经烂得只剩下牙根,6颗上门牙被饮料腐蚀已经齐根折断与牙龈齐平了,剩下的6颗下门牙也烂掉了一大半,牙根全都是黑的。医生表示,喝太多碳酸饮料,以及喝牛奶不刷牙,都会对牙齿造成极大的伤害。

应对办法:由于儿童的牙齿钙化程度较低,而含糖饮料的酸性对牙齿有刺激腐蚀作用,孩子长期大量喝饮料,就会比成人更容易出现龋齿。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多喝水,尽量少喝饮料。

用牙齿咬包装袋或硬东西3

宝宝很喜欢学着大人用牙齿咬饮料瓶盖,虽然宝宝有力的牙齿成功地将瓶盖咬开,殊不知牙齿可能已经出现隐裂,这个“小问题”往往开始毫无觉察,随着裂纹的逐渐加深,才开始在咀嚼时有疼痛和不适感,而且情况日益严重。小一点的宝宝虽然咬不动瓶盖,但是也喜欢用牙齿撕包装。其实这样也很容易接触到包装上的细菌,病从口入。

应对办法:父母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教会孩子如何撕开食物包装袋,而不是用牙齿来咬。如果宝宝是因为长牙不舒服而喜欢咬东西,可以给他准备一个牙胶,缓解长牙带来的不适。

冷热食物交替吃4

夏天孩子爱喝冷饮,尤其吃饭的时候。冷热食物一起吃,不仅对肠胃不好,对口腔健康也不利,牙齿对温度的反应特别敏感,在冷热刺激下孩子脆弱的牙齿很容易引起酸痛的症状,这种牙齿过敏酸痛很容易会慢慢发展成为牙髓炎、根尖周炎等。以免宝宝口腔受到过冷或过热的刺激造成牙痛。牙齿不好,胃口也就不好,营养也就跟不上了。所以一口好牙是健康的关键啊!

应对办法:建议平时多给孩子吃常温的食物,比如夏天少喝冰饮,建议妈妈尽可能不要让孩子咀嚼冰块,放进嘴巴的食物做到“过唇而不烫”,冬天吃火锅时,不要要求孩子趁热吃,可以把菜放凉再给孩子吃,以免孩子口腔受到过冷或过热的刺激而引起牙疼。

随便乱剔牙5

很多大人喜欢饭后拿牙签剔剔牙,小孩子还不懂这是为什么,但也会有样学样地拿起牙签剔牙。这样其实也是一种坏习惯,孩子的小手容易把握不好力量的轻重,一不小心就让尖尖的牙签刺伤了牙龈,带来不必要的疼痛感。来自牙签的过大的刺激力量还会导致牙龈乳头的萎缩,牙缝很容易慢慢变宽,食物就更容易嵌进牙缝里。而且如果剔牙的牙签不卫生的话,牙龈的黏膜在剔牙时被剔破,细菌进入后容易形成感染。

应对方法:如果没有必要、不存在塞牙的情况,家长们也应该改掉自己乱剔牙的习惯,并学会使用对牙齿伤害较小的牙线。孩子在这种良好的牙齿护理的氛围下成长,他也就可以自然地养成好的牙齿护理习惯,不再把剔牙当成是模仿大人行为的乐趣,而切实地看到剔牙对牙齿的伤害。

如果你家孩子有上述的习惯,父母一定要及时将其改正,避免影响孩子的牙齿健康。只有孩子牙齿好,才能吃得香,我们的孩子才会身体棒棒哒!在成长中永远笑容灿烂。

父母课堂原创内容,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

赞赏

长按







































环孢素软胶囊说明书有没有说用药禁忌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mlpd.com/ysycs/7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