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10-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急喉痹(急性咽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
(1)病史:可有感冒病史,或有接触高温、粉尘环境及嗜食辛辣食物史。
(2)临床症状:起病急,咽痛,咽部灼热,病情重者有吞咽困难及恶寒、发热等症。
(3)局部检查:咽部黏膜、悬雍垂、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充血肿胀。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第1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1)局部症状:一般起病较急,成人以局部症状为主。
①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时明显,可放射到耳部及颈部,重者转头困难。
②软腭及悬雍垂发生明显肿胀时吞咽更感不适,并常引起咳嗽。
③累及喉部,可有声嘶。
④累及咽鼓管时可有听力减退。
⑤致病菌或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如急性坏死性咽炎,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发热。
①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口干、四肢酸痛。
②幼儿可有寒战、高热、甚至恶心、呕吐。
(3)检查:
①口咽部黏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
②咽后壁淋巴滤泡充血肿胀。
③悬雍垂、软腭及咽侧索充血肿胀。
④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⑤鼻咽及喉咽部黏膜也可充血肿胀。
(二)证候诊断
1.外感风热证:咽痛而口微渴,发热,微恶寒,咽部轻度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外感风寒证:咽痛,口不渴,恶寒,不发热或微发热,咽部微红肿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肺胃热盛证:咽痛较剧,口渴多饮,咳嗽,痰粘稠,发热,大便干,小便黄。咽部红肿较甚。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外感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推荐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赤芍、桑白皮、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等。
中成药:银翘散等。
2.外感风寒证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利咽。
推荐方药:六味汤加减。桔梗、薄荷、荆芥穗、防风、僵蚕、甘草等。中成药:荆防败毒散等。
3.肺胃热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推荐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连翘、金银花、栀子、黄芩、薄荷、牛蒡子、防风、荆芥、玄明粉、大黄、玄参、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三)特色疗法
1.中药吸入:可用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为主,如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薄荷等煎煮,蒸气吸入,适用于风热外袭或肺胃实热证者。
2.中药含服: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含服,如铁笛丸、六神丸等。
3.中药吹药:用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消肿的中药末吹入咽部,如双料喉风散等。
4.中药含漱: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煎水含漱,如金银花、菊花、薄荷煎水等。
(四)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以下治疗。
1.体针:可取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每次选3~4穴,强刺激泻法,每天可针1~2次。
2.放血疗法:在耳轮1、2、3上用三棱针、粗针,针刺1~2分深,放血1~5滴;或在耳背找出明显的小静脉,用三棱针刺破,放血2~5滴;亦可针刺少商、商阳、老商等穴,放血1~2滴。
3.耳穴:取咽喉、声带、肺、大肠、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平喘等穴,脾虚者加取脾、胃,肾虚者加取肾,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
4.穴位注射:取脾腧、曲池,每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1~2ml
案例:(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