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盖髓术的一些知识

2021-10-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牙齿由两层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和一层软组织(牙髓)所构成,容纳牙髓的中空腔隙管道叫做根管,龋齿的进展都是从釉质到牙本质到牙髓逐层深入腐坏,依病情不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1、早期釉质龋坏为浅洞,没有疼痛,只需及时补牙充填龋洞即可;2、晚期若牙髓病变,导致强烈的自发痛、夜间痛、放射至头面部剧痛,或者慢慢发展成咬合痛,则需根管治疗,即去除牙髓(杀髓)、清理消毒根管并将根管严密充填。

临床还有大量的深龋病例,无论从龋损程度还是疼痛表现,都处在上述两种情形的中间状态,即,龋洞已达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伴随冷热刺激痛,有时疼痛剧烈,形成“可复性牙髓炎”。在临床上,这种病例真不少,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都按常规牙髓炎的治疗方案直接进行根管治疗了。

这些病例本来可以先尝试“盖髓术”,它是一种保护活髓的方法,即用一类具有使牙髓病变恢复效应的制剂覆盖在近髓的牙本质上或已穿露的牙髓创面上,以保护牙髓,使其病变消除。临床分为直接盖髓术和间接盖髓术,使用的材料统称为盖髓剂,前者盖在已经暴露的牙髓组织上,后者盖在接近牙髓的牙本质上,目的都是保护活髓,促进病变恢复。

直接盖髓术的操作后评估

1、适应证的选择(1)年龄:根尖尚未形成,血供充分的年轻恒牙预后较好。牙髓组织细胞成分少,牙本质修复能力降低的成熟恒牙预后较差。一些经过反复操作、龋坏和充填物刺激的患牙预后最差。(2)牙髓暴露的类型:因机械性或外伤性露髓的患牙预后较好,因为炎症多局限在距牙髓表面2mm范围内,因此备洞后行直接盖髓术的成功率较高。(3)牙髓暴露的范围:牙髓暴露的范围越小,预后越好。牙髓暴露的范围越大,感染的牙髓组织越多。根尖未形成的年轻恒牙,若牙髓暴露的直径大于1mm,则不宜行盖髓术,应行活髓切断术以保存未感染的根髓,使牙根能够形成。(4)牙髓暴露的位置:牙髓暴露处如果位于牙轴壁如颈部龋,直接盖髓后所形成的钙化桥可能切断冠部牙髓的血液供应,导致牙髓内脓肿或坏死,预后差,应行活髓切断术。(5)牙髓暴露的时间:牙髓暴露于唾液中时有一定抵抗细菌微生物入侵的能力,但随着牙髓暴露时间延长,细菌感染引起牙髓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露髓时间越短预后越好。(6)全身因素:许多系统疾病干扰牙髓结缔组织的修复过程,其中包括肝疾患,糖尿病、血液病等,长期使用激素或抗代谢药物者也不宜进行盖髓治疗。

选择适应证时,必须根据病变程度的轻重、患者年龄以及全身健康情况等,对患牙的状态进行正确地判断。

2、操作因素(1)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医源性牙髓的污染和损伤,可能影响到牙髓和牙本质的修复。(2)存在于盖髓剂和牙髓组织间的血凝块将影响牙髓创面的愈合。在去龋备洞时,牙本质碎屑可通过露髓面进入牙髓组织内,碎屑的存在妨碍盖髓剂与组织的接触。如果牙本质碎屑内含有细菌,则可引起牙髓感染和炎症。

(3)边缘渗漏是影响盖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修复体边缘渗漏,牙髓炎症将持续存在而影响牙本质修复,最终导致牙髓坏死。

盖髓治疗后牙髓组织的转归可分两方面:一方面,经直接盖髓后,在露髓孔处血凝块形成,其下方的牙髓组织充血,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随后炎症消退,血块肌化,下方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封闭穿髓孔,这种修复往往在术后2个月左右完成。经间接盖髓后,成牙本质细胞层及其附近原来的充血逐渐缓解,而且很快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另一方面,经过盖髓治疗的牙齿,不论在治疗前是否已存在牙髓炎症,牙髓组织内残留的毒性残物都可以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出现疼痛症状;甚至发展为慢性牙髓炎,同时临床上也表现为慢性牙髓炎的疼痛症状。有的病例可以转化为肉芽组织,因循环障碍引起内吸收。有的患牙牙髓发生退行性变,或有大量矿物质沉积于牙髓中。

盖髓治疗后,应定期复查以判断疗效,即半年复查1次,复查2年。复查项目为临床表现、功能、牙髓活力和X线的表现。若患牙无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无不适,牙髓电测试试验正常,X线片显示髓室、根管、根尖周正常影像,未发育完成的牙根继续发育,应注意根尖未发育完成的年轻恒牙进行牙髓电测试时可出现假阴性的情形,应避免判断失误。术后如果有自发痛或长期有温度激发痛,或牙髓活力异常,X线片有异常影像,均认为失败,应改行其他牙髓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zzmlpd.com/ysycs/11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